今天许多优秀的专业舞蹈院校,会提供各式各样的舞台技术,包括灯光、音响、舞美设计等课程,给有志于编舞创作的学生,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灯光这一门课。如何控制舞台灯光,是非常专门的行业,需要专门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一个编舞家未必有时间可以深入钻研。可是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必须对舞台灯光有一定的认识,才能跟舞蹈的灯光设计师进行有意义的沟通,达至最终需要的舞台效果。
一般传统的舞蹈灯光,只要能让观众看清楚就可以,但良好的现代舞灯光设计,必须能够凸出舞者肢体的美感,并在舞台上营造出舞蹈需要的气氛环境。我会把舞台上的灯光分成两个层面来看待:技术性层面和概念性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技术性层面——
就是如何通过照明把舞台上的气氛效果和舞蹈演员弄得好看,专业的灯光设计师有许多方法去摆弄舞台,而且通过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舞台上的灯光花样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比如二十世纪初的时候,舞台灯光只有散光灯和聚光灯两种,到六、七十年代,灯光设计师们利用科学原理发明了筒子灯、成像灯、回光灯、舞台投景幻灯等各种可以发挥不同光特性的灯具。到九十年代,因为电脑技术的应用,电脑灯、镭射灯等更大行其道,在舞台上发挥如梦幻般的功能。
不过,无论灯光的形式功能再怎样先进,万变却不离其宗,编导掌握的灯光技术要领,其实只有三点:强弱对比、颜色和光源。
灯光的光暗强弱,不是单让观众看得清楚与否的问题,更是在舞台上营造光明与黑暗、欢快与哀伤、希望与绝望等精神上强烈对比的最有效手段。比如说,演员在极度光明的环境里翩翩起舞,却突然灯光转暗,观众情绪不自觉地受到牵引,形成某一种灾祸降临的心里暗示,这比在舞台上动用大量布景道具来描绘时代环境的变化,要来得简单直接,更有效果。而一般来说,观众的眼球会被亮光吸引,聪明的舞蹈编导自然会把希望观众注意的舞蹈段子分配在合适的光亮点里。
灯光的颜色带有强烈的情绪特质,也会挑动观众观看舞蹈的情绪。一般来说,光的颜色分为冷色和暖色。偏蓝的是冷色,给人有冷酷、忧郁、平静的感觉;偏红的是暖色,就是浪漫、激情甚至危险的感觉。黄色和白色的光则处于两者之间,黄色光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越金黄发亮的光线,越像发黄的旧照片,透射出古远历史的情怀;而白色的光却容易把一切距离打破,把真实的人情事物,活生生地展示眼前。舞蹈编导们能够了解不同颜色灯光带给观众不同的细腻感受,便能掌握一份打动人心的犀利武器。
灯光的光源是指灯光从不同的方向投射在舞者身上,呈现出动作和演员的不同特质。根据光源方向不同,可以分为面光、侧光、顶光和逆光四大类。
面光是指从舞台前方打向演员的灯光,可以把演员的脸孔照亮。传统舞蹈的灯光设计里,用上大量面光,因为可以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身上的华美衣饰和化妆,也给观众一种居高临下地检视演出的心态。现代舞的编舞家们不太喜欢面光,因为光源从前方打来,会把舞者和后面的天幕或布景都照得一览无遗,光秃秃地把舞台、布景、演员全变成一个平面,没有了深度感,更磨损掉舞蹈里的许多神秘性。
侧光是现代舞蹈家们特别喜欢的一种光源。灯光从舞台两旁照过来,凸显了舞者身体的线条,增加了舞台的深度感,也立体化了整个舞蹈的视觉效果。侧光不好的地方是,当演员在舞台上跑来跑去,身体不断在灯光之间晃动,影子明暗变化太多,容易过度刺激眼球,让观众看得累。
顶光是指从舞者头上洒下的灯光,可以是单一照着一圈范围的定点光,也可以是铺满整个舞台的头顶光。在顶光中跳舞的舞者,除非头向上仰,否则观众没法看清脸容,而且因为一般人的眉骨颧骨稍微凸出,灯光洒下会做成脸上黑影憧憧。可是我特别喜欢舞者在顶光中跳舞的感觉,如同沐浴天恩,有着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氛围。
逆光是指光线从舞台后方打向舞者的灯光。在装置和使用逆光时,要把装置灯光的角度调教得特别准确,千万不能把灯光直接射向观众的眼球,造成视力伤害。逆光纯粹是一种效果灯,可以把舞者身体的剪影立体地呈现出来,不过就完全看不见舞者的面貌了。在逆光中跳舞的舞者,给我遥远、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平添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哀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