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现代芭蕾」所面对的问题(3)

(2008-05-30 13:27:17)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芭蕾舞

现代芭蕾

文化

    《牡丹亭》成了一台现代戏剧,而成不了「现代芭蕾」,可能是因为创作者对「芭蕾」的理解不足所致。但在其它两个由法国编导创作的「现代芭蕾」:《最后的天堂》和《交融》里,还是给我感觉不像芭蕾。《交融》的编导卡德尔·贝拉尔比(Kader Belarbi)是法国当代芭蕾舞创作的领军人物,《最后的天堂》的编导罗兰·佩蒂(Roland Petit)更是欧洲「现代芭蕾」的老祖宗,有超过半个世纪的编舞经验。观众喜不喜欢他们的作品先且不论,但作为编导,创作出来的节目,肯定是芭蕾舞,而现在给我的感觉不像芭蕾,那问题便只能出在我们中国的演员身上,或排练人员的眼光上了。

    中国芭蕾舞的演员在技术层面是无懈可击的,这在中芭的《希尔薇娅》第三幕中得到充分证明。我在多年前看过瑞士苏黎世芭蕾舞团(Zurich Ballet)演出的相同舞码,老实说,中芭的演出效果和成绩要优于这个欧洲著名舞团。我认为古典芭蕾因为有珠玉在前,难免让观众加以比较,可是只要后来者真有实力,以先行者的成绩作为摹仿,借鉴的对象,再请来有经验的艺术家进行细腻的指导,加上演员的刻苦锻炼,绝对可以掌握古典芭蕾的分寸,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可以青出于蓝。

    可是为中国舞蹈演员专门编排的「现代芭蕾」,是崭新的创作,没有了前人开辟的道路可供示范依循,在创作过程中,演员不单要服从于编导的要求,而且要把自己对艺术,尤其是对芭蕾的理解和感觉放进舞蹈中。芭蕾舞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承传,从早期的宫廷芭蕾,古典芭蕾,浪漫芭蕾,现代芭蕾,以至新古典芭蕾等,有一脉相承的发展,和美学上非常严谨的要求。因为它的严谨,保证了芭蕾舞在世界范畴内的质量和标签效应,法国的芭蕾舞、英国的芭蕾舞、俄罗斯的、美国的、澳洲的、南美洲的、亚洲的芭蕾,虽然可能有这里或那里的不同程度的强化和要求,可是芭蕾舞的内涵审美价值,却是举世相同。

    芭蕾舞有许多审美价值,包括修长的线条、高贵的仪表、优雅的风度等等,而具体可以归纳为一种被称之为「芭蕾气质」(Aura)的东西。这种气质并不是通过排练厅里刻苦的锻炼就可以得到,有些专家认为气质是天生的,我却觉得,气质可以后天培养,但演员必须有合适的环境和主动追求的意志。

    欧美的芭蕾舞演员从小就受芭蕾训练,可训练并不只是技术性的动作和舞姿,而更要兼顾对芭蕾舞的历史和其形成的贵族背景有所学习和了解。优良的芭蕾舞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不只是老师,更重要的是学校里的贵族礼仪和学风,有些学校把校舍装饰的跟欧洲的宫廷一样,国家级的芭蕾舞校更干脆设在古时贵族的宫殿里。可以想见,从这种学习环境里出来的学生,举手投足自然有「芭蕾气质」,以之跳起带有现代内容和形式的芭蕾,才会给人的感觉是「现代芭蕾」。

    中国的芭蕾演员技术不成问题,身上却少了「芭蕾气质」。这不能怪他们,中国的国情不容许我们的年轻人生活奢华如欧洲的贵族一样,但中国的芭蕾舞者还是是可以自觉地去探询欧洲芭蕾的历史,和芭蕾背后整个西方的美学和哲学观念。如果中国的芭蕾舞演员不明白芭蕾的源头,那他们就算腿可以抬得再高,圈可以转的再多,都不会明白什么是欧洲贵族芭蕾里高人一等的「气质」——反映在舞台上的,便是演员身体的挺拔姿态,顾盼之间的冷锐眼光,和从心底里发出来的一种睥睨万物的从容。

    在中国的「现代芭蕾」里,很遗憾我看不见那种「气质」。《交融》里的群舞演员最能说明问题:舞蹈中许多安静的走动,可是演员们在走动时,因为动作太过简单,没有眩人耳目的技巧,反而容易露出平时身体的行为状态,而平民与贵族的分别就在这里一览无遗。女演员稍好一点,因为立在脚尖鞋上,她们的身体自然需要调整,最低限度在外形上有挺拔和提升的质感,却还不是「气质」;男演员嘛,却在走路时有用脚跟先着地的,有重心拖在脚后跟的,有眼神不太自信而不知应该往那里看的,甚至手臂有自然晃动的,他们在舞台上看起来很随意,很「现代」,却没有了「芭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