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了中央芭蕾舞团近期的两台属于「现代芭蕾」的节目:《牡丹亭》和《中法芭蕾三合一》。节目创作的艺术水平是高是低,可以见人见智,我不拟在这多加置喙,却愿意单就节目的「现代芭蕾」风格,谈一下个人的感想。
《中法芭蕾三合一》中有三支舞蹈:《交融》、《最后的天堂》和《希尔薇娅》(第三幕)。其中《交融》和《最后的天堂》都是由法国著名编导为中芭编排的「现代芭蕾」,而《牡丹亭》的创作班底全由中国的艺术家组成,内容虽然是以中国的古典戏曲文学为蓝本,采用的却是新颖的现代舞台形式,因此也可以归类为「现代芭蕾」。
如果我们承认「现代芭蕾」虽然具有现代化的内容和形式,但其本质应该仍然服从于芭蕾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观念,那中芭的三支「现代芭蕾」给我的感觉,便是不像「芭蕾」。
先说《牡丹亭》。在《牡丹亭》中,这种不像芭蕾的现象比较明显,也容易理解,因为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基本都不是专业芭蕾行当出身,在设计编排的时候,没有对芭蕾艺术的敏感意识。比如《牡丹亭》中的男主角柳梦梅是个书生,可服装设计上真的给他穿了一袭书生袍子,松松垮垮的。芭蕾舞注重身体线条,当男主角在舞台上做着各种芭蕾舞的旋转动作时,观众只看见袍子布条在男主角身上缠来绕去,把身体线条全掩盖住,因此可以说是看不见「芭蕾」。
又如男主角柳梦梅的独舞中,演员在做着各种空中舒展的跳跃,突然来一下滚地动作,看起来很有现代舞的特色,却把所有芭蕾舞中辛苦营造的优雅气质,通通毁掉。把中国芭蕾《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跟浪漫芭蕾《吉赛尔》中的男主角爱尔伯特做个比较:当爱尔伯特被群鬼追逐,最后力尽倒地时,仍然保持着芭蕾舞里强调的高贵气质,而柳梦梅只在一个思念情人的独舞中,便急着要一显现代化的身手,置「芭蕾」审美趣味中的优雅于不顾了。
《牡丹亭》的另一宣传亮点是加进了昆曲演员,在舞剧中穿插并演唱《牡丹亭》的昆曲选段。可是昆曲艺术跟芭蕾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不同节奏、不同服饰化妆的表演,硬把两种类型艺术拉在一块,勉强可以说是有德国现代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recht)倡导的疏离效果,却把整个节目变成一台现代戏剧,而不是严谨的芭蕾舞剧,更不要说是「现代芭蕾」了。
其实芭蕾舞也常跟别的类型艺术融合,不过在融合的过程里,投放了大量芭蕾舞蹈家的心血,使芭蕾舞的独特美学观能清晰地呈现在融合后的作品中。比如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和《胡桃夹子》中,都有许多地方民族舞蹈如西班牙舞、俄罗斯舞等。在芭蕾舞的专用术语中,管这些舞蹈叫性格舞蹈(Character
Dance)。可这些性格舞蹈并不是单纯地把民间民族舞照搬上舞台,而是经过细心加工,无论在音乐上、服装上、动作的节奏和姿态上都明显地有了芭蕾烙印,叫人一看,知道是来自地方民族,却又不是纯粹民族舞蹈,而最重要的,是放在一部芭蕾舞剧中,不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今天中国舞台上的许多所谓「现代芭蕾」或「民族芭蕾」,生硬地把一些现代舞或民族舞的动作、服装、节奏和各种跟芭蕾互不协调,有时甚至彼此冲撞的审美手段嫁接到芭蕾创作里。在明白芭蕾是一种严谨艺术的观众的眼中,这种作品其实只是一盘大杂烩,毫无芭蕾的美学和美感可言。或者中国要登上「现代芭蕾」这部往前发展的列车,还是需要我们的芭蕾编导踏踏实实地以芭蕾舞自身的审美观和美学为基础,一步一步地去创作。
我期待着一部融合昆曲和芭蕾艺术的「现代芭蕾」舞剧《牡丹亭》,当我们的芭蕾舞演员跳起带有昆曲风格的芭蕾舞,样子是怎样的?那当然不应该只是昆曲和芭蕾各自各地并置于舞台上,那是后现代戏剧,而不是芭蕾舞剧。在「现代芭蕾」的《牡丹亭》中,音乐将会是带有昆曲婉转旋律却饱含美妙谐音的芭蕾管弦之声;动作设计要把昆曲里千回百转的身韵融化成挺拔修长的芭蕾风姿;服装发饰化妆等都要大幅简化,让芭蕾舞者的身体线条尽情显露,却又保持昆曲的细腻神绪;布景借鉴于昆曲歌榭舞台的简约雅淡,却必须展现出芭蕾舞剧的恢宏壮丽。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艺术大手笔,但想一想,都会让人感到刺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