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舞蹈评论中的北京盲点

(2008-05-27 08:33:34)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北京现代舞周在中央芭蕾舞团于5月25日演出完《中法芭蕾三合一》之后,翩然落幕。这次在首都举行的以现代舞为内容的舞蹈节,票房成绩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开始时,雷动天下的员工比较担心两点:一是现代舞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二是演出地点的天桥剧院,一直以来以表演芭蕾为主,现代舞的观众一般集中在海淀大学区,和东城的使馆区,他们未必愿意跑那么远去看现代舞。

    结果证明,在合理的票价政策和良好的宣传运作下,现代舞还是可以卖票卖得很好,而事实上,堂堂中国首都的观众还是对现代舞蹈和现代艺术有足够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特别让我高兴的,是在每天晚上演出后的演后艺人谈中,留下来的观众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发表别具心得的感想,使节目不是在帷幕降下的时候就结束,而是能够在观众之间引起激荡讨论,延续艺术在生活中促进思考的功能。

    此次现代舞周节目引起各方的评论,也比以前来得多和激烈,这是好事!不过在各式各样的评论中,有两种十分怪异的声音,很少在其他地方,包括纽约、伦敦等大城市中出现的,几乎成为北京独有的现象,也算是中国首都的特色语境吧。

    其中一种声音的大意是::「我觉得这台节目水平不好,不钟我意,不应该在北京现代舞周中出现这样的节目,以后不要拿这样的节目来北京演出。」老实说,我参加过许多国际艺术节,看过许多被观众骂得狗血淋头的节目,可是观众不喜欢归不喜欢,却从来没有听见那里的人会说,这个节目太差,不应该上艺术节。可能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首都的人民和艺术家们容易养成一种骄纵之气,动辙把自己的一套,套在别人头上。可是艺术节的目的,便是希望广纳百川,让观众有机会观看不同风格的节目,如果只有一套标准,那艺术节便不是艺术节,而成为比赛了。可能中国太多舞蹈比赛,尤其是首都的舞蹈家和舞蹈学生们,习惯于比赛,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大赛评委,拿着自己的那一套标准去观看现代舞周节目,不合标准的,便大喝一声:下去吧!

    另一种奇怪的,也是首都独有的评论声音,是:「你应该多看点书,多感受一点生活,多什么什么……,然后才能弄好作品,才能弄出一个观众喜欢的节目。」可能北京的舞蹈学校多,因此教舞蹈的老师也多,学舞蹈的学生更多。老师看学生功课,少不免要去指导学生,而做学生的,虽然没有资格当老师,潜移默化下,也不自觉地把舞台上的舞蹈看成了学校里的作业,以老师的口吻去品评作品。可是学生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做的作业要跟老师定下的规矩走;而舞台上的现代舞作品,却是编舞家个人的所思所感,没有必要去跟随那一个人的规矩。而现在学校里所教的编舞规矩,就是所谓的「编舞法」,无非以老师个人的创作手段,和美学品味为依归,老师是教学的权威,认为是对的,便是对,认为不对的,便是不对,做学生的没有抗辩余地;尤有甚者,好的老师总会为学生指出一条明路,让学生的作品可以达到老师的要求,得到老师的喜欢。所以,北京的观众里特多‘老师’,在评论中老要告诉编舞家应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作品才会好!这种‘好为人师’的心态,在其他国际舞蹈节的舞蹈评论中,还真不多见。

    如果我们明白,每一支舞蹈只是代表舞蹈家的一时一刻的心态呈现,作为观众和舞蹈评论者,尽可以明白表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甚至从这些理由中展开更高层次的讨论。比如我觉得舞蹈沉闷,可‘沉闷’本身是否舞蹈家的创作意图?又如果我觉得舞蹈精彩,可这种‘精彩’能否代表舞蹈的进步?当我们了解什么是舞蹈评论——‘评价’和‘讨论’的时候,我们的评论就不会流于肤浅:像舞蹈大赛的评委般打分,或舞蹈学校的老师般修改作业。

    当然北京作为首都,观众中还真是卧虎藏龙,具有智慧见识的,不在少数。在几次演出后的艺人谈里,往往火花拼发,讨论的问题和发表的意见,可以达到一定的哲理高度和感情深度,让我在许多‘评委’和‘老师’的单调语境中,仿如听见仙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