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樯文章:看《飚城》,我什么都没看到

(2008-05-21 09:56:54)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前天在网上看见一篇关于在广州演出的《飙城》的文章,作者贺樯,是一间著名广告公关公司的策划部门负责人,对现代舞很有兴趣,在许多演出场合都看见他的身影。难得看见他在博客上写的文章,用心地对节目进行点评,尤其是把许多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坦然自白,这是舞蹈评论中最难得,也是最真诚的沟通,让舞者们阅后也有所得着,在此感谢贺樯。我把贺樯的文章转载于此:

 

       ……………………………………

 

贺樯:看《飚城》,我什么都没看到

 

    原本以为冲上台献花的那刻,我会很兴奋。可实际,从《前进II:飚城》的剧场中走出来后,心中觉得不爽,有些重要的问题未能想通。问题1:这个结尾看起来有些草草了事,显得仓促,这不符合刘琦作品一贯很注重前后呼应的结尾手法,让我有些怀疑作品的完整性;问题2:一个50分钟的作品中塞了太多东西,弄得挺复杂的,看完后都不知道看了什么 – 这点跟第一集挺一致。总之,感觉有些缺憾,但没好意思直言相告,怕伤人。 

    但是,这不可能是刘琦犯的错误呀 – 据我对她的了解。

 

    于是,我不停地琢磨着……直到决定写这篇文章前,我才恍然大悟:结尾仓促得了无痕迹、看完却感觉什么都没看到 – 这不正是飚城的大创意所在吗?!想想看,飚着的城市,就像一辆野兽般的跑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看不清、意未尽,那正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状态呀!高明!实在是太高明了!必须恭喜刘琦,恭喜她编导的功力再上一层楼,已经炉火纯青得开始让我这样的舞迷也来不及欣赏了。

 

    就冲着这点大创意,我决定写点东西,用我自己给作品段落安排的标题和飞快写下的文字记录这一呼啸而过的作品。一来方便自己回味与日后跟刘琦交流;二来对有幸到场却初次接触现代舞的观众分享我的看法,希望能对日后欣赏现代舞有帮助。

 

序:集体向前,集体犯困。

    与第1集相同,前进进的标志性开场。看不清速度呼啸飞驰的人们却麻木地犯困。在此环境下的人不知所措,惊叹于身边的变换 – 这是那段小独舞。随着加入的新元素- 溜冰,令人眼前一亮。那些追求速度的人们(或者是城市)为自己安上滑轮,然而从舞者表现出来不娴熟技巧看出来,他们无法自如驾驭,这不正是每个不断向前的城市同时也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绝!

 

大工业时代的机械建筑。

    我特喜欢这段群舞。每位舞者可以被看作建筑、建设者、甚至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人 – 观众怎么看都行。嘈杂刺耳的金属撞击声为背景音乐并一直地贯穿整部作品,POPING风格的群舞动作,呈现在眼前正是工业时代的机械建筑方式。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被标准化的,轰隆隆的机器一般,不停的运行着。偶尔有些部分不堪重负,倒下,但迅速站起来,不得不重新加入这“丁令哐当、丁玲哐当……”的洪流。整体效果非常震撼,像骇客帝国中庞大壮观而又冰冷得可怕的机器。全身不寒而栗。

 

有感情的建筑却要纷纷倒下。

    节奏进入短暂的慢板,道具所构建的是形态不同、错落有致的建筑,演员如精灵般地从建筑中冒出,开始相互交流与对话。这里的动作非常刘氏风格 - 变化无穷、配合细腻,我看见了一幢幢会讲故事的建筑,一段段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感情。心酸的是他们毫无表情的,他们仿佛知道自己的命运。紧接着,一栋栋建筑应声倒地,在偌大的“拆”字中结束。

 

新城市在灰霾中崛起。

    整场演出的道具都用得恰到好处,经得起详细推敲。此处舞台前景用到的薄纱便是一处神来之笔。那若影若现、灰暗不清的视觉效果真实还原了城市的灰霾天气。透过那些令人窒息的尘埃,看到那边舞者们再次急速地奔跑着、前进着、建设者,新兴的城市就是这样崛起的。

 

被空中城市淹没的可怜人。

    紧接上一段,揭晓新兴城市的面纱。了不起的又一神来之笔,那些长方体道具被吊起在舞台半空,勾勒出高耸入云的空中城市景象。看看现在的珠江新城,多么真实啊。而城市的角色 – 人,却被埋在城市底下。此段服装变换为上班装,舞者变换为紧张的白领们,飞快地旋转着,手指急速地敲打着(很显然是键盘),不肯放下的双拳始终保持着战斗状态,丝毫不敢松懈怠慢,直道最后。

 

尾:不停止的城市脉搏。

    迅速地,所有事情安静下来,背景动画的霓虹线条仿佛城市的脉搏,永不停止地跳动,跳动着楼盘的形状,跳动着继续前进的节奏,完全没有要停下的样子……还没等人反应过来,就此急促结束。弄得观众不知所措,迷惑半天后才意识到结束了,要鼓掌了。

 

    整个作品对于城市建设的启示可以大作文章,可以说很多诸如“传统与现代、打破与建设”的话题,但与此相关的评论和文章随处可见,大家都懂。而我感触最大的是“飚”(Race)这个词,完全找到描述城市的另一角度和方式,是动作的,是只有艺术才能表达的。

 

    正如前面已说过,匆匆的结尾是我认为的大创意所在。匆匆飚过的城市,了无痕迹,很多东西看,却什么都来不及看清, – 正如节目单上那句很到位的介绍:Everything is visual and only manages to stay skin-deep. There is no time for deep。我想,应该很多观众连这句话可能也没来得及看到吧……

 

想到这些,我想再次冲上台去献一次花。可惜的是,很多东西飚过即逝,意识过来已经来不及了。

贺樯文章:看《飚城》,我什么都没看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