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6日)晚上七点半,从香港艺术发展局的会议室出来,刚刚开完委员大会,心里无限轻松。那是我最后一次以香港舞蹈界代表的身份开会,明年年初我正式卸任,由来自云南,在香港已经居住和工作多年,并在舞蹈界颇有建树的何浩川顶上这个香港舞蹈界代表委员席位,而我就不用再每隔三两周就要赶去开会,可以更自如地调动时间,来往于香港、广州、北京三地了。
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前身是香港演艺发展局,成立于1982年,原意是政府为支持香港的表演艺术发展而建,开始时主要拨款给早年成立的香港管弦乐团和香港芭蕾舞团等西方主流的艺术团体。城市当代舞蹈团虽然也是最早成立的(1979年)本土表演艺术团体,却因为不入于主流艺术行列,一直没有获得政府的资助。直到1985年,当时的香港演艺发展局的委员们终于发现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成就,而主动跟我联系,并开始拨款支持舞团的发展,更于1988年邀请我成为演艺发展局的委员。
1995年香港艺术发展局成立,代替了以前演艺发展局的功能,并在支持原来的舞蹈、音乐、戏剧之外,加上文学、戏曲、视觉艺术和电影等行当。我在1995年艺术发展局成立之初,便以舞蹈界代表的身份参与工作。从1988年算起,我至今已经服务了艺术发展局近二十个年头,当中只有2001年至04年的三年间缺席,由潘少辉代替我成为舞蹈界的委员。二十年的时间不短,在艺术发展局里可以说是老人一个,也应该是时候离开,让新人尝尝「为艺术而牺牲」的苦与乐。
今天的艺术发展局共有二十二位委员,其中十位委员分别由香港的十个艺术界别里选出,十个界别是:舞蹈、音乐、戏剧、戏曲、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媒体艺术、艺术教育、艺术行政、艺术评论。其它十二位委员则由香港行政长官委任,无论是民选的委员或是委任的委员,都是三年一任,代表政府监管和使用投放给发展艺术之用的每年一亿两千万元的政府公帑。
作为政府、艺术界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艺术发展局订下的发展策略是:
1。善用香港创作自由和中西文化荟萃的优势,促进国内外的专才和艺团前来香港交流,使香港成为艺术表演及创作与交流中心;
2。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并协助艺术团体面向公众及巿场;
3。推动艺术教育发展,协助培育艺术教育的专才;
4。开拓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各界支持香港的艺术文化活动,为艺术界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空间;
5。协助艺术团体及艺术家走向专业管理,提升香港艺术的专业水平。
犹记得七十年代的香港,还被认为是「文化沙漠」,但今天香港的文化艺术有了长足进展。一些内地的朋友有机会看过城市当代的演出,也会惊讶于香港现代舞蹈的超高水平,当中政府通过艺术发展局对舞团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在艺术发展局呆久了,比较了解其中的运转方式,和许多不足之处,将来可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评论艺术发展局的工作,旁观者清,可能会有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2004-2007年的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合照,大家很少见到我比较严肃的一面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