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诚渊
曹诚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53
  • 关注人气:7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年来对中国现代舞蹈发展的感想(3)

(2007-09-18 09:56:10)
标签:

艺术赏析

舞蹈

现代舞

城市当代舞蹈团就是每次看都不一样,

而且他们舞者也练成了一种能力,

跳不同感觉的作品,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是一种多元风格的整体呈现,

对他们来说是自然不过的事。

 

:我打从在香港开始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时候,想的就不是曹诚渊自己一个人的舞团,团里几个编导就是各编各的,我们之间的艺术理念也不一样。在1980年代,我、黎海宁、彭锦耀编出来的是三种完全不同风格的舞蹈,90年代,又加上梅卓燕、伍宇烈、潘少辉各有个性的作品,然后二十一世纪,香港回归中国,来自内地的邢亮加入,使舞团又增添了邢亮特色。刚开始的时候,观众也挺为难的,因为舞团的节目,风格和感觉每次都不一样,不可能每次都合脾胃,甚至有人跟我说,你这样搞不行,因为你们团没有一个强烈的符号形象,比如人们去看云门舞集,就是要去看林怀民的艺术,而城市当代的风格是什么?你们的形象怎么办?我也曾经认真地考虑过,可还是觉得自己需要的是一个多元包容的舞团,而观众喜欢与否,还是让时间来鉴定。现在舞团在香港是被接受了,有趣的是,我发现西方的观众对我这种办团方针感到不可思议,反而在中国,尤其是越优秀的中国演员,就越能接受我这种多元包容的观点,所以广州的广东现代舞团,北京的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和在我出任艺术总监期间的北京现代舞团,都依循着城市当代的办团理念而发展自如,每次出国演出,也同样引起外国舞蹈界的震动。

文景:是不是因为思维方式影响到中国这种团体的发展?

:可能是吧。我们中国演员过去的训练,甚至是过去的生存状态都会影响他们对个性和群体性的认知。比如说我们的小孩子过去习惯一块吃饭睡觉洗澡,大家都懂得分享资源和共同生活的道理,长大后虽然拥有了独立的私人空间,偶尔放下自己,重拾群体经验,倒并不是艰难的事。反而今天因为中国的生育政策,独生小孩一般从小被娇纵惯了,将来能否自如地游走于个人和群体之间,倒是要等待观察。不过单就目前来说,我的办团理念和艺术观点,在内地、在香港、在其他华人地区,是较为容易被接受的。这也让许多外国人去思考,现代舞所强调的个性,是不是还有其他可供延伸的可能性。

文景:会不会是你在香港长大,视野比较开阔,始终有个国际眼光在里面。

:可能是吧。在现代舞中,每个人阐释的,都是自己个人的经验,这个没有太多不一样。比如广东现代舞团的编导刘琦,她是古典舞出身的,编的舞便自然比较细腻唯美,北京雷动天下的编导李捍忠是民间舞出身,编的舞便更注重节奏变化,我觉得每一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东西,把它带进舞蹈创作里,都挺好的,让现代舞有更多变化和生命力。我鼓励我的演员们去大胆编舞,并告诉他们说,舞团有什么样的编舞,就有什么样的面貌,我没有必要先去定好现代舞是怎么一个样子,然后要求所有编导都跟着这个模子去创作,那肯定是吃力不讨好,会发现任何模子,就算是最好的模子,最终都会变成落伍的陈腔滥调。

文景:你们希望观众从舞蹈中看到什么,身体,还是思想?当然这个问题有点无厘头。

:你问得很好。其实欣赏任何艺术都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纯粹感官的,在舞蹈的解读里面就是身体。我自己喜欢舞蹈也是首先从直觉上,身体对我的感动而开始的。身体就好象一个清澈透明的玻璃杯子,敲的时候会引起其他杯子共鸣。当你没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观念时,这个共鸣是很容易的,而喜怒哀乐被它带动了,这是一种直观上的,感官上的共鸣。第二是理性上的欣赏情趣,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层面上的。当你去观赏舞蹈的时候,可以通过动作的设计、作品的结构、演员表演的质感,去体验具有时代气息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或者从哲学角度去解读作品的存在意义,又或许从人文历史的方向去研究舞蹈内容展示的对社会的观点。这个欣赏层面需要耐心,需要修养,可是也开了另一扇门,让观众不用停留在只是很美、很好看、很感动等的基础平面。第三个层面最难得,也是我们这些现代舞者努力追求的,是希望观众从作品里获取一种灵性上的启悟。这种灵性上的启悟听起来好像很玄,其实是当你看完舞蹈之后,能否把舞蹈跟你自己扯上关系,从而改变那怕只是一点点你对生命,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或感受。当然这种启悟跟一般的宣传教育不一样,在于它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看了同一个作品之后,所获取的思考和感受都只属于他个人的,也因为这样,更显得艺术的难能可贵。我对我们今天的现代舞教育不太满意,就是因为老师们只注重训练学生的身体技术,编舞课也就是注重怎样把动作弄的繁复琐碎,看起来很丰富多彩,其实给观众的,还停留在很低的层面。

                                               (待续)

 

二十年来对中国现代舞蹈发展的感想(3)

城市当代舞蹈团于1980年第一次到内地(广州)内部交流演出后的座谈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