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舞者文化素养比较低,这是事实。我认为原因分两方面:
一.舞者们没有自我思考的要求:
许多读书不成的人认为跳舞不用怎样用脑筋,所以把舞蹈当成专业来学习,他们本身的起点就比较低;也有聪明的人喜欢舞蹈,投身这们专业,却因为每天把自己关在排练厅里,对着镜子,把注意力都放在身体四肢而忽略了思想智慧的开发,这是很可惜的事。我在北现工作的时候,曾经招收了一位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舞班的毕业生,他的舞跳得很好,人也聪明,想法很多。有一次他编排了一台很精彩的节目,观众非常喜欢,大家庆高采烈地举行演后座谈会,其中一位观众问:「你认为现代舞和民族舞有什么区别?」这位好演员和好编导想也不想地回答:「没有必要去想那么多,现代舞和民族舞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答案很有万物如一的禅意,但在这样一个希望开展讨论,提供思想碰撞机会的场合里,却未免避重就轻,讨论也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位既是专业演员,又是现代舞编舞班毕业的本科大学生,究竟有没有思考过、或有没有兴趣去思考这个题目?平时需要大动脑子的现代舞编导和演员已是如此,其他只懂照本宣科的传统舞蹈演员,便只会更等而下之了。
二:老师不重视学生思维的开拓:
中国的舞蹈教育强调体能和技术训练,不但表演专业如此,连编导专业也把编舞看成一种技法来教。表演专业里讲究的是演员可以转多少个圈、抬多高的腿,总之是难度越大越好;而编导嘛,便要看动作有多少变化,道具运用有多少巧妙,总之是越复杂越好。学生们只是跟着老师的指导方向走,老师就把学生看成是期末汇报的成绩单。有时我怀疑中国的舞蹈教育目的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有开阔视野的艺术家呢?还只是一些舞蹈工具?好几年前我通过北京现代舞团举办了几届北京现代舞周,其中一年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了韩国创舞会、澳洲艾思普森舞团、德国福克旺舞蹈团(就是皮娜·包殊的舞蹈学校演出团),当时在北京没有太多机会观看外地来的现代舞团演出,我特意预备了免费票送给舞蹈学院的现代舞编导班的应届毕业生,结果同学们一个都没有出现。后来碰见编导班的老师,问起情况,原来那几天他们要加班排练以准备在现代舞周最后一天的演出,所以不能来跟其他舞团进行观摩交流。我多嘴问了一句:「节目不是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排练了吗?」所得到的回答是:「学生笨死了,不每天盯着排练,他们跳不好!」我想,这样的教学和排练,学生才真是越跳越笨呐!
当然中国的舞蹈教育也不全是训练出文化低落之辈,最低限度舞蹈学院的史论系还是挺要求学生多看书、多交流、多发表文章。只不过在中国舞蹈教育的主流观念中,跳不了舞的才去搞理论研究工作,在舞蹈学校的大环境里,这些比较「有文化修养」的人便不一定能受到重视了。
中国有否具有文化修养的专业舞者?有的,但真的要靠舞者自觉地去自我完善。我所认识的邢亮是其中一个:他在93年从舞蹈学院青年舞团跑到广东现代舞团的原因,便是感到在舞蹈学院工作和生活的局限。在现代舞团的日子里,他首先把南怀谨的哲学入门丛书全看一遍,然后一头钻进他感兴趣的浩瀚文艺书刊中,而每次不见一段时间,再碰面时总感到他是越发沉稳成熟。去年邢亮编创《尼金斯基》,整个文本是从尼金斯基发疯前写下的【尼金斯基手记】而来,那本手记我也看过,内容情绪复杂、逻辑颠倒,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还进入不了尼金斯基的精神世界,而邢亮进入了,更梳理出属于他自己的舞蹈《尼金斯基》,这就是文化。
可是有文化修养是一回事,是不是有文化修养就能推动现代舞市场,争取更多现代舞观众?我觉得那又是完全另一回事,不能把舞者的文化修养跟推广现代舞混为一谈,明天再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