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舞蹈有何特色(一)

(2007-06-12 16:15:47)
    7月初,雷动天下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举办一个「香港文化系列」——舞蹈专场活动,邀请城市当代舞蹈团、不加锁舞踊馆、惠美—跳舞、新约舞流四个团队演出。「香港文化系列」自然是以介绍香港文化为主,而际此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使我想起十年前我为香港回归写的一篇文章,可以作为香港舞蹈发展的一个驻脚。要注意的是我所谓的香港舞蹈特色,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题目而提出,把九七前香港比较优秀的舞蹈作品加以整理,得到的一些共性特质,加以陈述,目的是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做舞蹈文化上的梳理归纳,却绝对无意把香港的未来(后九七)舞蹈创作限制在这些特色当中。其实,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倒愿意今年再写一篇回顾过去十年香港舞蹈创作的文章,好跟十年前的作个比较。

文章比较长,分三天登出:

 

 

香港舞蹈有何特色

 

文:曹诚渊 (写于1997年)

 

香港舞蹈有何特色?这是个值得香港舞蹈工作者深思的问题。过往因为殖民地的特殊地位,每当提起“香港特色”时,总会令自觉的艺术家感到尴尬,因为“香港特色”往往被认为是“中西合壁”——在英国治下的华人社会特色。说好听点,是撷取东方、西方所长,而究其实是非驴非马、两头不到岸的艺术杂交次货。在所谓的“中西合壁”裹,作品不用讲求艺术的精准、美学的逻辑及文化的哲理思维,而只要中的、西的混起来,但求别人未见过的便是“香港特色”,这在香港过去的舞蹈作品裹实在屡见不鲜。

 

在八十年代中期,本港的编舞家们便察觉这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所以除了少数人仍热衷于“中西合壁”外,其他都闭口不提“香港特色”了。成熟一辈及年青一代的编舞家们开始专注于个人艺术的追求,他们有些在作品中展现鲜明的个性、有些以作品面对时代社会、有些则用作品来探索各样原创意念;虽然没有骇人的口号如台湾的“寻找东方肢体美学”或大陆的“中华民族舞蹈现代化”等,香港舞蹈家们十多年各自耕耘的努力成果,如果用心去看,还是可以梳理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的。可惜香港还未出现如此胸襟魄力的舞评人,能以严谨学术态度去研究香港舞蹈,以致被问及香港的舞蹈有何特色时,便只得空白一片。是香港舞蹈真的没有特色吗?我看其实是未有足够份量的舞蹈评论及研究,去为香港众多的舞蹈创作定立指标而已。在尝试描划香港舞蹈特色之前,有必要指出香港舞蹈发展的成就:首先,香港的业余舞蹈活动,质与量都站于世界前列。粗略估计,每周学习舞蹈(包括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爵士舞、土风舞、国标舞等)的学员达到一万人次,远超每周入场观看足球的观众人数;专业舞蹈方面,虽然很难有技艺品评标准,国际间一些赞誉文字亦可能包含很多主观因素及‘造势’手法,但下列三件却是不争事实,可以证明香港舞蹈的发展水平:

 

一.伍宇烈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编排的舞蹈《男生》获取被誉为舞蹈奥斯卡的法国国际编舞大赛一等奖;

二.梅卓燕被当代舞坛祭酒翩娜·包殊邀请代表亚洲前赴德国为其舞团廿五周年纪念演出;

三.中国大陆的现代舞发展以香港为蓝本,不断邀请香港舞蹈家北上教学和排舞,香港舞蹈正影响着整个中国舞蹈的长远发展。

 

然则香港舞蹈的特色是甚么?它不是简单化殖民地式的“中西合壁”,而是十多年来香港舞蹈创作的累积沉淀。倘若九七回归是香港文化和历史的转折点,经过回归洗礼之后,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检阅香港舞蹈,从八十年代至九七之间,宛如一个随机多变而没有限制的实验过程,其中当然有很多不成熟的作品出现,批评是容易的,但对寻索香港舞蹈特色实在没有太大意义;反而当我们留心观察其中最优秀的创作,可以发现本港第一流的舞蹈家们,虽然各自走不同的路并呈现五花八门的风采,整体却分亨着相同的气质特性,在更高的层次上显示了香港回归前的内涵和面貌。香港舞蹈有四点特色,是快、轻、冷、锐!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