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舞蹈团:这些团体寄存于大学的正规舞蹈学系中,舞蹈老师就是舞团的主要负责人和编舞,而学生就是舞团的演员,负责演绎老师编创的作品。这种团体的好处是演员都是大学生,平时一起上课练功,老师可以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排练和创作,可以保持舞蹈的水平。不过,学生演员演出的作品既然只是课堂作业,他们能否真正明白现代舞的意义?是否自发地喜欢现代舞?便只能存疑;而老师们面对的问题更大,他们既希望把作品编成很有自己个性风格的舞蹈,却同时要想着把作品变成训练学生的功课;既要坚持自己的艺术路线,又要兼顾学校的形象和高层领导的口味。此外,学生的流动性大,本科四年毕业,老师好不容易培养的优秀学生演员就此离开,一切从头再来,对老师的创作也有影响。所以每年的青年舞展中,我对来自大学的舞蹈团体的节目有一份信心,知道演员和作品的水平一定差不了那里去,但真要寻求具有强烈个性,甚至带有实验性和叛逆精神的作品,便只能往别的团队里找。
2·独立舞者:他们是独来独往的一群,有些是专业舞蹈学校毕业,正在专业歌舞团里工作,有些是业余舞者,没有受过太多舞蹈训练,他们的特色是已经有一份工作可以保障生活,在舞蹈中不愿意委屈自己,为了和别人合作而勉强迁就;平时我行我素地创作一些个人的独舞作品,根本没有什么场合可以发表,大概青年舞展是他们唯一可以舒展身手的地方。独立舞者挺孤独的,却是最自由,喜欢跳就跳,喜欢停就停,自己向自己负责,没有什么「可延续发展」的问题。我喜欢看独立舞者的作品,可是常要冒很大风险,因为他们自娱自乐的特性,可以把许多「规矩」置之不理,有时我甚至怀疑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演出到底是什么个样子。所以独立舞者的舞蹈可以很新鲜,可以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刺激,也可以随时「吓死人」。
3·伙伴舞团:由一群喜欢现代舞的朋友们联手组成的舞蹈团体。参加者的数目可以是两个以上,但人数一般不会太多。这群人都有专业艺术背景,不是舞者,便是音乐家、文学家、画家、戏剧家等。他们走在一块是有一个明确目标,就是对舞蹈和艺术进行各式各样的创新尝试。因为他们各有创意,出来的作品一定会让人耳目一新。青年舞展中,我最期待的就是这些伙伴舞团的作品。可是经验告诉我,这些舞团的寿命一般不会长,因为伙伴舞团的团员都是各有主见的艺术家,短期的互相碰撞可以擦出火花,可呆在一起时间长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大家就变得面目模糊;观众可能开始欣赏艺术家们的合作成果,但艺术家们已经觉得不见了自我,而要各自再寻找另一片空间。这种伙伴们的聚与散,也就是我说过的现代艺术本质的自然规律——当时间到了,要硬把这些艺术家们再揉在一块,也不会出来什么新意。
4·核心舞团:伙伴舞团也有能够维持下去,但一般的情况是其中一位艺术家会成为舞团的主导角色,其他人不是离开便是有意识地奉该位艺术家为舞团的领袖,也就是说,伙伴舞团会蜕变为核心舞团。民间独立舞团大部分是以核心舞团的形式出现,由一位深具艺术修养或人格魅力的主持人组织活动,其他喜欢现代舞的朋友纷纷参与,成为相对固定的团队。我很高兴认识了许多这些独立舞团的领袖人物:青谷舞社的黄磊、点典走廊的黄纯军、凌云焰的李凝、九鼎工作室的徐安、子歌现代舞团的蒋苏黎、NEXT的徐水亮、凌想舞台的罗月冰、自由舞团的柳宁、厦门城市现代舞团的张冬等等。他们各自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创了一片现代舞蹈天地,并坚持了好一段日子。我想,当我们说要为中国的现代舞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的时候,所指涉的对象更多地是这些核心舞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