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周里的「青年舞展」的举行,带动了许多年青舞蹈团队的出现,也鼓励了许多年青人进行现代舞蹈创作,这是毋容置疑的。可有些朋友(如黄磊、谢艺海等)参与了多年的青年舞展,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之后,便禁不住要问:下一步要如何走?
问题背后有两个思考层次:第一,刚开始参与青年舞展时依靠着年青的激情,可随着岁月消磨,这种激情如何可以以更悠久的方法延伸下去?第二:年青的创作自有年青的朝气,但舞蹈不能光有朝气,如何把朝气化为成熟的力量?或者说——提升舞蹈创作的水平?
然后,也有朋友(如文子)质疑年青舞蹈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他们有能力吸引住观众,建立他们往前发展的基础吗?
朋友们也给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说:设立民间现代舞基金、举办地方现代舞培训班、在青年舞展中建立评审顾问机制等,目的都是希望让现代舞能在这短短数年间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去。
我觉得朋友们所提出的建议都很好,如果有时间、人手、能力和资源的话,都值得尝试。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朋友们对现代舞的喜爱和随之而来的期待,希望这种艺术能够一飞冲天,让一般的观众能更深刻地体味现代舞蹈的魅力,也让喜欢现代舞的年青舞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掉进深深的沉思中,脑子里想的是如何让现代舞变得更加「可持续发展」,心里却觉得隐隐不安,是三十多年来浸淫在现代舞的生活思维里,潜意识让我对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到现在还不能具体和逻辑化地把自己的答案表述清楚,只能片段地描述一些三十年来对发展现代舞的感受。
在现代舞的生涯里,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是:你如何吸引你的观众,让现代舞更靠近观众,让观众更了解现代舞?在面对问题的那一刻,我很自然地想到要怎样去教育观众,怎样去宣传现代舞,甚至要创作一些什么类型(比如说主题鲜明快乐,不要那么抽象,或是请一些明星来助阵)的现代舞。但再细想一下,这样的问题问得奇怪,因为好像现代舞者除了创作和演出外,还同时要负上教育、宣传、公关等等责任,如果观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帐都要算到现代舞者的头上。而现在可更不得了,现代舞的能否「可持续发展」,也要搞现代舞的人来一并解决。
我相信每一样艺术,都有它自己的本质生命轨迹和随之而来的逻辑发展,这种发展又和整体社会的状态息息相关。在一个崇尚个性自由的社会里,现代舞的出现和茁壮,是要堵也堵不住的,正如在封建皇帝当权的时代,歌功颂德的八股文章自然出现,并不是凭个人意志就可以改变面貌的。更重要的是,某些刻意人为、揠苗助长式的举措,以为可以推动发展,却常常把艺术推到一个死胡同里,反而加速了这种艺术类型的败落和灭亡。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如日方中,电影界为了更上层楼,推动优先午夜场制度,导演专门在这些预演场次中观察观众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进行对电影的修改。结果改来改去,并没有增加观众,反而因为电影过于迁就那些午夜寻欢的一群人,品味变得越来越粗鄙,节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今天香港电影的口号喊的是如何救亡,这在电影界设立午夜场制度时是没法预料得到的!
同样今天中国舞蹈界的许多比赛,那一个不是打着推动舞蹈发展的旗帜,而结果只看见舞蹈朝着技术性和观赏性方向发展。舞蹈大赛变成了技巧大赛,而那种所谓观赏性,更是千人一面,以评委们的品味为依归,离舞蹈艺术的形式和内涵越来越远了。
由是我相信,中国的现代舞艺术,必然有它雄起和衰落的时间表。我适逢其会地见证着现代舞的出现,正如黄磊、谢艺海、文子们处身于现代舞的发展时刻,而将来必然因为时代的成熟,使中国有机会见到现代舞鼎盛丰茂的局面。至于现代舞何去何从,我们自己又何去何从,实在难以想象,也不用去想象,更不需要急着为现代舞出谋策划,谁知道我们花了心血培养出来的东西会不会是真正的现代舞?还只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看似是现代舞的结果?
我只希望,真正的中国现代舞者,能享受他的此时此刻,把最真诚的一面呈现在舞台上。有许多许多观众吗?我们知道不是因为自己多「牛」,而是知道哪个时代到了。观众越来越少吗?或者自己真的激情不再?也许是自己应该离开的时刻到了。安静地退场,然后以一个旁观者的澄然好好地观赏现代舞,我相信现代舞这种艺术必然依然存在,不过它的面貌和内涵,可能已经发展到不是现在的我所能想象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