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类随笔·不平则鸣

(2013-12-07 20:39:28)
标签:

如题

杂谈

分类: 另类随笔

(本文首发于天津《今晚报》2013-12-05)

不平则鸣

 

 

    大地上有山川丘陵,人世间有是非荣辱。当水从山头流下时,无论为瀑、为溪、为涧、为江、为河,都会淙淙汩汩,或潺潺滔滔;当人被冤屈和压迫时,也会发出愤怒的呐喊。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一旦物与人失去内在的平衡,就都会出现过激反应。

    人世间无异于大自然,也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者”,这样的丛林法则通行无阻。许多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仅毫无愧色,而且颇有得色。争夺食物,争夺财产,争夺女人,争夺权力,就算是某些浮名誉虚,人们也会争夺得头破血流。斗智斗勇的过程,即是无数吨血泪和汗水的抛洒,文明的小花都是在夹缝中绽放。

    哲学家异想天开,弄出理想国、乌托邦、桃花源和大同世界的构想,在那里,“饥者得其食,寒者得其衣,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没有饥馑和战争,没有人欺人、人杀人、人吃人的现象,但这样的乐土和息壤只存在于幻觉之中。现实则往往与之保持数亿光年的距离。愤世嫉俗的人说:“无德无能之辈坐享威福,怀才怀宝之士却被弃若敝屣;奸邪之徒左右逢源,贤德之俦四处碰壁。明哲保身和韬光养晦被某些人奉为圭臬。人心太险,环境太糟,真不知怎么活才能活得好。”抱怨无济于事,建设又不知从何做起。

    旧时的蒙学书给少年儿童灌输的全是消极的处世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种冷漠和疏离乃是避险的需要?越少管闲事,就越少惹麻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侠义之士多见于小说,罕见于现实。倘若你不能残忍,就须隐忍,这成了许多人的心法,“忍”字旗下,门徒众多。

    中国读者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多半是因为善能制恶、正能压邪的主导思想宽慰了人们卑怯的心灵。殊不知,中国历史给出的视觉效果远比武侠小说更惊悚。绝大多数忠义之士命运多舛,他们的家人、族人和友人都要跟着遭罪受苦,那些奸臣贼子伤天害理,却作威作福,享尽富贵荣华。秦桧得善终,岳飞遭冤杀,这样的不平有大把的成例。

    清人张潮有一句豪语:“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削也。”宝剑锋利,无奈不平太多,何况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以酒浇块垒的做法也早已证明是个笨办法,举杯销愁如同抽刀断水,消不平更无能为力。比起清人张潮来,唐人刘叉似乎更清醒些,他的《偶书》一诗这样写道:“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世间的不平随时随地皆可遇见,真要较起劲来,胸中的愤慨将无法平息。世间野夫少,忍者多,他们能将所有不平打包带走,回家再细嚼慢咽。就算他们被逼入忍无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犄角,仍然能够百忍成仙,他们的“鸣”会哑在喉嗓中。

    不平乃是荣辱境里和是非场中的产物,混迹其间,难免遍体鳞伤。世间公道难寻,除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除了“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就很难有更好的化解办法。你也许会说,还有法律啊。是的,确实还有法律,就像医院不能根除疾病一样,法律若用之不当,甚至会制造出更多更大的不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