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价格:防守反击?
文/杨小林
在衣、食、住各行业消费品价格“涨”声一片之际,与老百姓“出行”密切相关的汽车消费市场,在过去的2007年依旧在大打价格战。为了释放日益扩大的产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国内近40家乘用车企业竟一直在“割肉”赚吆喝。当车市步入2008年,非降价不足以拉动销量的怪圈可能被打破,因为涨价的声音开始抬头。
涨价悬疑
然而,进入物价持续上涨的2008年,车市持续降价的“独角戏”已然谢幕。来自《网上车市》市场研究部的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月份国内车市价格整体下降幅度仅为0.1%,除中级车出现0.3%降幅外,微型车和小型车价格均触底反弹。
“与1月份相比,2月份车市价格上涨态势愈发明显。”《网上车市》市场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飞腾告诉记者,受铁矿石、橡胶和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汽车厂家都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而消费者期待的车市降价热潮可能不会再现。
一汽大众在京的经销商老总则向记者透露,为了应对生产成本持续上扬的压力,厂家目前正在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涨价行动。“车价上涨幅度估计不会太高,至少要等到4月份才见分晓。”该老总认为,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时期,车价还一直降就不正常了。
去年3月初,一汽大众率先宣布实施“突破07”全线车型降价行动,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的降价行动紧随其后,由此引发了全国车市的降价风暴。半年后,一汽大众再次大幅降低宝来和速腾等主力车型价格,最大降幅达1万元。在合资企业大幅降价促销的带动下下,2007年大众集团在华销量创下了91万辆的新纪录,市场份额也回升至18%。
知名汽车市场分析人士贾新光认为,今年铁矿石涨价65%到71%,使得降价空间减弱。厂家再用以前的价格策略,就可能会面临亏损或者为降价而降低车辆质量与安全标准的局面,“因此今年可能是价格战的拐点”。
持币待购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轿车的平均价格下跌了8.5%。此前有汽车业管理人士预测,由于各厂商都忙着赶在夏季奥运会前为自己造势,因此今年还会有更多的降价行为。实际上,这样的预测已经过时。
近日,在有着全国车市“晴雨表”之称的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记者看到前来看车、询价的人流量已逐步恢复到节前旺季的水平,但是市场内的商家却抱怨说,与节前相比,新车成交率和实际销量已经明显下滑。
来自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商务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亚市共销售整车1682辆,与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连续超过3500辆的销量相比,新车销量骤降50%。
“新车价格的逐渐坚挺,让期待降价的消费者产生新一轮的持币待购心理。现在市场看车的人多,出手的人少。”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向记者解释道,上月京城新车销量大幅减少,虽然与春节放假、国Ⅳ排放标准实施以及南方大雪影响汽车物流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是多数消费者的持币观望,也加剧了新车销量下滑的势头。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商务信息中心经理郭咏告诉记者,目前市场内热销车型货源依然紧俏,优惠幅度较年前已经大幅“缩水”,尽管个别经销商仍在打着降价促销的旗号,但车市的整体价格较去年底还是“反弹”了不少。
市场分析人士都拒绝将车价“触底反弹”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汽车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上涨。“如果铁矿石价格上涨要引发‘多米诺骨’效应,现在还没到时候。”苏晖预计,即便原材料上涨带给整车厂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真正将“成本压力”传递到销售终端,尚需时日,“现在车价反弹仅限经销商层面”。
“贫富差距”
尽管原材料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是所有汽车企业都要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是对不同的企业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就要“因人而异”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对于主攻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单车利润率本来就低的自主品牌冲击,将是“灾难性”的;对于盘踞中高端市场、利润空间丰厚的合资品牌而言,成本上涨只是让其利润率“回归”到合理水平,因此对企业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很明显,由于本土车企与跨国车企在赢利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在客观上将加剧市场的竞争,尤其是自主品牌的赢利空间将受到进一步的打压。而在此时,如果合资品牌再回过头来发动价格战,自主品牌似乎只有招架之功。
市场调研机构Global
Insight汽车行业高级分析师曾志凌表示:“实际上合资企业价格战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了,比如说凯越售价降到八九万,骏捷的价格优势就不存在了。”他预计,自主品牌已经没有了降价空间,从今年起降价将成为合资企业拓展市场很有效的手段。
在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难题上,奇瑞、长城和吉利等自主品牌车企都明确表示,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来“消化”成本压力,并承诺暂考虑对旗下产品做出调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冯飞部长则认为,通过产业内部挖潜是可以消化部分成本的,但产业内部挖潜能抵消成本增加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上游产业的成本持续走高,完全可能超过企业的消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