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三藏不可穷(净界法师讲述)
(2022-03-24 19:30:12)
标签:
净界法师讲述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至诚心 |
分类: 净界法师 |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本段讲第八识的三种相:自相、因相、果相。
自相:阿赖耶有三藏: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三藏都是不可穷其边际的,它与前七转识的关係——「渊深七浪境为风」。渊——大海。海裡的水比喻是「种子」。大海比喻为第八识。七浪——前七转识。水遇到因缘就会生起波浪。波浪是依止大海水而有。波浪兴起是「境为风」,所缘境,根境合和生起能了别的识,这是用譬喻来说明第八识与前七转识的关係。
因相:第八识的另外一个相貌(作用),是受熏、持种。第八能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主要原因在于它是「无覆无记」的体性。(如果阿赖耶本身有善性、恶性,它就无法受熏。)它接受前七转识业力熏习之后,它还能把这些业力以种子的形态保存下来。它之所以可以「持种」,是因为它的明了性没有间断。果相:根身器。根身是正报,器是指依报。一期的果报也是第八来执受,它能够使令我们这一期的果报得以相续,所以它有因相的受熏、持种;也有果相的根身器。
我们一期果报的根身器究竟以什麽方式执持?——去后来先作主公。生命结束时,它最后离开,生命开始时,它最先来,换句话说;它是一期果报中,生命的主体。(有情生命究竟还在不在?就是以第八识来判断。)
解:此第八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所以浩浩而不可穷其边际,渊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
第八识的体性有:能藏、所藏、执藏。所以广大而不可穷其边际,渊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亦即: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此识;持一切转识种子——故名能藏。
受转识所熏成种——故名所藏。
被第七识执之为「我」——故名执藏。
第八识的自相广大无边,它的自相有三种相貌(作用),一、持一切转识种子,故名「能藏」。藏是收藏,它所对望的是善、恶的种子,叫二、「所藏」。假如它是受转识所熏成种,就着前七转识的现行来说,前七是「能熏习」,它是「所熏习」(能、所必须看相对望的是什麽)三、第八识本身是无覆无记,但是。第七把第八的「见分」执为「我」,把第八的「相分」(根身器界)执为「我所」,这时第八又变成「我爱执藏」了,因为被第七执着为「我」,使令第八识这个自我的角色,也就无穷尽了。它永远扮演着生命的一个自我的角色。
而此自我的角色,尽未来际没有断绝的时候,除非入了「圣道」(我爱执藏。的问题出在第七识,第八识是被冤枉的)。
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犹如波浪。
第八识就像大海,海裡有无量无边的水(种子),这个水遇到风(境界)的因缘,就会生起波浪,犹如前七转识遇到境界就会产生种种的波浪。
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勐风。
第八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等相状,能够作为前七转识的增上缘,犹如勐风。
因缘生法一个重要因素:所缘缘。面对境界能够决定心识的染净(孟母为例)。前七转识的现行,还非得要有境界的刺激。境界染污引生染污的前七转识,境界清净就引生清净的前七转识。凡夫心有所「住」,所以要注意「住」在什麽境界。八地以上菩萨,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无住。
以上这一段说明第八识之自相,下面说明因相、果相:
此识;一味无记,恒时相续,故受前七转识之所熏习。第八识恒常无记,恒时相续,所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受熏。持一切法之种子。它受熏之后还将功能保持下来——持种。(因相)。持内根身,持外器界。执持内根身,执持外在器界——果相。
若于死位——此识最后捨去。
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此为总报主也。
临命终时,前五识会先败坏,因为前五根会先败坏。(色身先败坏,地、水、火、风次第的败坏。)前五根一败坏,前五识的了别性就不存在了。故知临命终时「身」的苦是微弱的,前五识的了别性随根败坏之后,它的了别性就暗沌了,倒是「心」的苦强烈,爱着世间的眷属、财富,所以临命终时的苦,多数是第六意识的「心」苦。因为第六意识还在,明了性还在,慢慢的前五识没有了,只剩第六意识还在,再慢慢连第六意识也消失了,当第六意识完全不起现行时,就是进入「闷绝」了,就只剩第七和第八。「闷绝」时间长短不一,「闷绝」一过就进入「中阴身」了。第八识离开之后,这个色身就是无情物了(不再是有情)。总之,死时第八识最后离开。
「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地狱脚板出,傍生膝盖离。」我们来投胎时,是第八识先来执受,无明缘行,先有业力,由业力裡边先有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一来投胎,与父精母血接触,就产生名色,这时就有第六意识了,名色而六入,六入就是有眼、耳、鼻、舌、身了,五根长出来就有前五识了。故说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
虽然第八识是顿生、顿灭,它不是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跟「法」,但是就着一期果报的生死,是以它为果报主。(第八识在,就是有情;第八识不在了,就是无情物。)
前一篇:二乘不了因迷执(净界法师讲述)
后一篇:不动地前才舍藏(净界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