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和沉重的负担。但是如何治疗,却是众说纷纭,有些病人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呢?
几十年前的医学教科书上都把“三多一少”作为糖尿病的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少。因而治疗目标也针对这些症状,只要这些症状消失了,就认为糖尿病已经缓解。至今仍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以后明确糖尿病的诊断要靠升高的血糖值,而不在于症状有无。因而把治疗目标放在降血糖上。
血糖应该降低到多少才算达到治疗目标?降血糖对慢性并发症,如失明、尿毒症、截肢以及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变究竟有没有好处,以前并不明确。一直到1993年美国大批病人的研究得出结果,才明确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即使毫无症状,也应该把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但这项研究是在1型糖尿病人中进行的。1998年英国公布了2型糖尿病人的研究结果,也认为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慢性并发症。不过其中一些大血管病变,虽然是减少了,但统计学上却不如眼、肾、神经等并发症减少得那么显著,这又是为什么呢?
近年的研究对此更明确了。原来眼、肾、神经等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所特有的,是因血糖升高引起的,是微血管并发症。而心、脑、外周血管等并发症并非糖尿病所特有,是大血管并发症。也就是说,并不单单因血糖升高所致,还有其他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及血脂异常(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如果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得不到控制,即使血糖控制得好,这些大血管并发症仍可出现。
我们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是改善预后,即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但糖尿病人的致死原因中,恰恰大部分是大血管疾病。国外统计约占60%~80%,我国初步统计也在50%以上。因此要改善糖尿病人的预后,必须要防治大血管疾病。也就是在降糖的同时,必须降血压及控制血脂异常。
不过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在早期并无症状,要靠检查才能发现。故体检时不能少了这3项。在其中一项有改变进行治疗随访时,也必须同时观察这3项指标。决不能为了怕麻烦或者省钱而不查。
具体来说,目前要求糖尿病人最好把血糖控制到:空腹6.1~4.4毫摩/升,非空腹8.0~4.4毫摩/升。血压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血总胆固醇<4.5毫摩/升,甘油三酯<1.5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毫摩/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毫摩/升。如能把病情控制到这些理想指标,肯定对预后是有好处的。这些指标除非改变很明显应该用药以外,其基础治疗还是改善生活方式,即饮食控制(主要是减少总热卡、减少饱和脂肪)及增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