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糖尿病主要分为两大型,即“胰岛素依赖型”及“非胰岛素依赖型”。因为前者多为青少年发病,必须要用胰岛素治疗。而后者则多为成人发病,不一定要用胰岛素。
这种分类方法是1979年提出来的,因当时的医学水平还不明确这两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只能用主要的治疗方法来分。但这种分型也造成了不少误会,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对后期用胰岛素治疗表示不接受,或认为是转化为“胰岛素依赖型”了。再说,用治疗方法来分型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因为治疗方法日新月异,而分类不能跟着变。
近20年来糖尿病研究进展很大,有相当多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是明确了。所以在1995年成立了一个国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其诊断和分类问题。1997年他们提出废除“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名称及其相应的英文缩写,改称为“1型”及“2型”。过去曾用罗马数字称为“I型”及“Ⅱ型”,因为“Ⅱ”易误为“11”,故现改为阿拉伯数字表示。此专家委员会的报告中有关诊断标准部分尚有待吸收更多国家意见,故尚未经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但对改1型和2型名称大家都认为是合理的。我国糖尿病专家及国家级有关内分泌杂志于去年起均已采用。
1型糖尿病指的是胰岛B细胞有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其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所引起,因而血中可以测出有关抗体。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因胰岛素抵抗及相对的胰岛素缺乏。有的病人以前者为主,有的以后者为主。所谓胰岛素抵抗指的是体内胰岛素并不少或反而多,但因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使其不能发挥作用,因而血糖升高。这一发病机制是近年得到证实的。所以国际上近年研究治疗2型糖尿病的热点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而不是像我国有些糖尿病药广告所吹的“增加胰岛素分泌”。对于2型糖尿病人后期也应该用胰岛素治疗,而且为了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并发症,目前主张及早应用胰岛素,或与口服降糖药同用,则疗效更好。
(发表于新民晚报1999.05.23康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