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投资心态、品牌、定量分析的讨论

(2009-10-15 19:36:11)
标签:

股票

分类: 精彩跟贴精华

军税之光

投资之道是:“三勤、三静、三淡、三乐”
     投资同其他事物一样,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的是极大的。首先要认清努力方向,找到正确的方法,其次是坚定地走下去。具体说来,应做到:“三勤、三静、三淡、三乐”
     一是“三勤”。即脑勤、手勤、脚勤。脑勤就是指投资者的头脑要勤于思考。勤思考才能辨是非、明事理,投资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得到的信息是真是伪?做到有的放矢;手勤就是指投资者要勤于动手,找到第一手材料,计算有关数据,切不可人云亦云;脚勤就是指投资者要迈开双脚,多到企业实地走一走,多到市场走一走,多到企业竞争对手的地方走一走。尽可能参加股东大会,多参加上市公司组织的投资者交流会。
     二是“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静心就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要静下心来,面对市场的起伏,面对市值上下,心情始终保持平静,尽管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还是应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静气就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不管发生何种情况,都应神气安静,切记患得患失神气紊乱;静行就是指投资者在投资道路上按部就班平静前行,不为邪门歪道吸引诱惑,不为所谓暴利滑入泥潭。

     三是“三淡”即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看淡权力就是指不管投资者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应把自己看成是普通投资者中的一员,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投资的成败与权力无关(腐败、违法除外),只有这样才能回归自我;看淡金钱就是指投资者千万别把赚钱当成投资的第一目标,投资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学习投资的知识,掌握投资的技能,摸清投资的规律,赚钱只是投资成功的副产品。多少人一开始就把赚钱当成投资的第一目标,赚快钱、快赚钱成为投资的思考方式,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淡忘年龄就是指投资者别太在意自己的年龄,投资的成败与年龄的高低不成正比。尤其是年长的投资者千万别倚老卖老,凭老经验办事,凭相当然下单。
     四是“三乐”即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就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特别是有所收获后,要助人为乐,关心家人,资助族人,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之路走得更远;知足常乐就是指投资者在投资生活中,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暂时挫折切忌闷闷不乐,应多看看身边还有不少弱者,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自得其乐就是指投资者在生活中要自寻快乐,注重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投资状态,自觉地把投资当作获取快乐的一种方式。 

 

如心

品牌是个系统,人才只是完成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
围棋有个术语:死活不懂,大小不分。

淡泊明志

“品牌”具有稳定性,难替代性,这是“人才”所不具备的优势
品牌积累得越深,复制就越难。
江山代有人才出,今日之人才,明日不一定是。


当然,品牌的积累过程要靠人才,当最终形成“品牌文化”后,人的因素会越来越小。
品牌名气大于公司领导者名气的企业好于领导者名气大于品牌名气的企业。

新浪网友

我赞同老巴的观点。但有疑问,有些数据我网上查的不是太全,以可口可乐为例,
1886年研制出配方
1899年建立第一个瓶装厂,这应该算真正的公司成立
1919年投资人2500万收购可口可乐,可以看做风投认可了它的价值,随后20年代在在国外建立了64家瓶装生产线,我认为是走国际化开拓市场的道路
1940年二战期间,由于运用5美分一瓶的倾销策略,让更多的人了解,品牌价值得以提升。
二战后50年期间,是可口可乐大扩张,大发展的阶段。
综上,二战以前基本上可以视为品牌塑造期间,二战后为老巴说的品牌壁垒期间,那么
我们现在应该投资已经形成品牌壁垒的公司,还是看上去会形成品牌壁垒的公司?
  我的回答是不管是哪一种,都应投资处于快速增长期的公司。即使是品牌壁垒公司,发展到市场阶段性或者最终饱和的时候,增长速度同样会变慢,公司的形态,稳定增长,快速增长,周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简而言之,我会认为茅台进入稳定或者慢速增长期的时候抛售,再重新提速的时候加入,这不是做波段。
其实我一直在寻找类似可口可乐这样的嘴巴上的快速消耗品的好公司,因为快速消耗,所以企业的营业收入有保证,因为品牌,所以有壁垒,因为是嘴巴上的公司,所以旱涝保收,危机时更甚。当然不是绝对的嘴巴上的公司,属于易耗的快速消费品也可。茅台在这方面始终困扰着我,他的利润增长来自哪里呢,提价,能一直提价么一起直销10年,都变成10年陈,价格翻几倍,那时候人愿大量消费是新酒价格几倍的陈酒么,量有多大呢?再说白酒市场规模,2个出路,一个挤占别的品牌,一个是做大白酒市场规模,问题是现在除了去北方出差,偶尔和老总喝白酒,我现在在南方陪客户,老板一般都不喝酒,最多喝红酒,比如干红,喝的最多,不要说我见的老板不上档次,从民企老板到中央部级都有,以后这个健康,养生的观念深入人心的话,白酒的快速发展前来来自何处呢?难道要造一个酒仙,说每天吃饭喝一盅白酒,长生不老。如果这个观念真的长期被认可,我倒觉得是天赐良机。如果销量上不能快速发展,仅仅依靠提价那我认为仅仅是一条腿走路,不健康的。

 

山风

定量分析只能是分析企业过往的情况,对投资者仅有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定量分析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定性。价值投资者的定量分析,类似于趋势投机者,在建立趋势套利模型前,对过去海量交易数据的整理分析一样,最终都是为了确定下注前成功的概率。
其实,个人觉得定量分析还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对一个企业过往5到10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这个企业以前经营生产过程中的好多问题。如,企业的诚信度、企业现金流的真实度、企业对股东的态度、企业的发展思想等等非常关键的指标。企业发展和万物发展一样,都有一定的惯性。这个惯性一旦形成,就会延续很长时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企业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
定量分析只能告诉你过去,可投资者要的是未来。过去的信息能告诉你一个企业未来可能的经营趋势,但无法告诉你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又要求分析者必须搞清这个企业未来的行业前景,及其行业内其他竞争者的位置。这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必须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巴菲特继承了格雷厄姆的衣钵,是个定量分析高手,对博克希尔的精确分析并没有给他带来福音。倒是芒格的格栅学识和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与巴菲特精确定量分析完美结合,才产生了今日的博克希尔奇迹。
不论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还是把二者完美结合,都无法保证每一次投资的成功概率为100% (这里所指的成功不仅仅是不赔钱)。所以投资者还必须做到分散行业和分散企业下注。

 

投资故事:

不是说会计和财务知识没有用,问题仅看财务数据,你真搞得懂它从哪来的,要往那里去?我本人就是注册会计师,在银行干风险管理,刚入行的时候老在捣鼓财务报表,现在看一个公司,分析财报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25%——因为这是相对简单的部分。

 

波波

其实,很多人为的事情本无难易,关键在于谁在做。就如高考,再容易的题也得分个高下。由于股市的巨大利润,多少精英在里面浴血冲杀。
从下面的股市统计数据(专业投资公司, finance insititute, 的准确率),你可已知道为什么大多数散户不能获利:
1。市场风险: 50%.
2。股票与市场的关系: 80%。
3。公司的商业风险: 80%。
4。买卖价位的准确性: 70%。
5。其他不确定因素: 80%.
总的准确性为17.9%. 一般投资者的准确性低于这个百分比。于是,有很多方法用来减低各方面的风险。遗憾的是风险的减低是以降低回报为带价。
 

渔夫

过多的关注企业的财务数字往往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数字每天在变,数字可以造假,数字可以做错。但企业的本质不会轻易改变。就如同一个人,他的身高,体重,年龄总在变化,而他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

 

sitem00n

说到底,还是一个买入和卖出策略的争论。
虽然2007的事情,很大程度来说不会特别快重演,因为市场的扩容速度惊人,要把今年底的市场推到整体极度高估的状态,那么中国老百姓的储蓄必然是以令人恐惧的速度流入股市才行。
买太早,卖太早,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太普遍了。
我的观点是市场不完美,所以不能寻找投资的完美解。一个完美解必然在某些时间失败的很彻底。投资只能寻找合理解。找到一个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能获得可以接受的利益的方式,没有一次考试是满分,但是平均成绩最好。
对于买入机会,已经有很好的“四毛买一块”的说法了。这个数字本身有非常合理的两大因素在内:
第一是市场在极度低估和极度高估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巴菲特说他见过最长的是4年。
第二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寻找的合理收益率,15%会是一个不错的数字。
假设买入后,这个股票后面的企业4年毫无寸进,盈利保持不变,那么假如3年后市场回复到正常状态,投资者只凭低买就获得了15%的复利收益。
所以4毛买1块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
因为美国的税收政策,加上巴菲特的持股数量巨大,所以他一般买卖很少。所以对于卖出策略的论述远没有买入策略那么清楚。
我的看法是1块卖2块。
就是说如果市场在3年后从过度泡沫中回归合理状态,这个企业以25%的速度成长,那么也只能在3年后让当初的卖出价格变成合理价格而已。对于成长速度低于25%的企业,当然应该同样放低卖出标准。

 

舟山:

从股票的负复利说起,从长期收益角度看,负复利的威力相当大,只要十次当中有一次失误,基本上前功尽弃,如果借此引申到强周期性和弱周期性行业,强周期性行业在行业景气时,赢利能力很强,但是管理层对宏观经济把握是相当有难度的,代表如万科的王石,应该是久经沙场,拿地时机的把握也不是很好,差的如顺驰,消失了,而弱周期性行业,特别是有一定垄断性的,管理层有些失误也无伤大雅,比如五粮液,以前搞多元化,也没伤元气。个人一开始入市,偏好周期性较强的公司,虽然07年和09年很能涨,但08年巨大的跌幅把赢利抹掉了很多,二年半平均下来复利并不高,像持有二年半的中华企业能死里逃生,还有些运气的成份,但是运气不会时刻眷顾的,以后的选股策略向稳健、保守转移,向弱周期性行业转移,这是经历大起大落后阶段性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