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家武文
梁家武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84,662
  • 关注人气:11,9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投资的理解

(2008-08-04 18:38:53)
标签:

股票

分类: 精彩跟贴精华

谨慎有黄金

对于趋势投资者来说,选时是十分严格的,也是十分难以操作的,因此,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对新手来说,企图通过短线进出或者波段操作实现财富增值无疑于是一场恶梦;只有极富市场经验的大投机家才可能把握市场大市。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选股则十分严格,必须完全排除强周期类股票,宜选则消费、医药等弱周期类股票,因此估值至关重要。若所投资企业将来能成长为百年老店,则目前买价高低并不太重要,但一定要在估值范围之内;此类投资者胜出的概率最大,在我们散户中赢得者多以长期持有策略为主,亏损者多以短线进出者为主。真正的大投机家则是价值投机者,他们选股选时均十分老道,一是有把握大趋势的能力,二是有识别好股票的能力,但一般人难以长期做到,三是需要极大的定力,缺一不可。
据此,我们可把市场中的人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期持有者。他们是股市的长跑者,是优质股票的珍藏家,他们选择最优秀的股票,买入后长期持有,卖出的最高境界是永不卖出,费雪的经典解释是:如果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至于什么时候卖出,也许永远不会到来。此类投资成功的概率极大,费雪、巴菲特是典型代表.第二类是战略投资家,也可称之为伟大的投机家。他们对大势的判断能力以及选股选行业能力无人能极,他们在一轮熊市的低部区域买入,在牛市的顶部区域卖出。他们投机于投资,或者说他们投资进,投机出。此类投资者也可称为趋势投资,此类投资看似简单,其实极难,成功者十者有其一甚至不到。外国投资者罗杰斯依据超级大趋势投资,属自上而下投资者。第三类是短线客。此类投资者众多,且以小投资额的散户为主。他们以技术分析为主,以基本分析为辅,往往追涨杀跌,因为乐观所以牛市进,又因为悲观所以熊市出,有时会赚上一段行情,但往往会在股市崩盘时忍痛出局。
我们应该做哪一类投资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类投资者都有成功的机会,但以成功率来看则依次为长期投资者、投机家和短线客。

 

Laoba1

投资是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也是概率的选择。确定的、概率高的就是好机会,如果能把握其中的大概率事件就是赢家。各位提及的行业、企业,在我心目中不是大概率事件,许多是高收益伴随高风险,我追求的是低风险高收益,消费行业就是这样一个行业。

 

定力训练

“好公司”的确太少,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这点是确定的。
    事实上,“价值投资”的原本意思与我们所经常理解的巴菲特式的“超级优秀公司”不是一回事:只要公司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就可以投资,而且,当价格高于价值时,则抛出,未必一定是所谓极端的“长期投资”。
    于我本人而言,“能力边界”是更大的原则:不要把船划到你游不回来的地方。于是,尽管房地产、金融公司中有很好的品种,尽管周期性行业中有很好的公司,但自以为我本人把握不了。于是,我的投资分配采取了折中:一半资金投资于基金,让基金经理替我去“折腾”,另一半自己投资。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似乎还是我本人投资的收益率更高(亏的更少)。

就A股中一些“好股票”的买入价谈几点浅见,与老巴及同好探讨:
(1)“好股票”不多,我认同老巴的选股——品牌消费类(含传统品牌中药及“滋补品牌”——东阿阿胶),以及诸如苏宁等商业连锁公司。其选股方法我也完全赞同,如“特许经营”、有着鳄鱼的足够深的“护城河”、足够的市场发展空间、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严格的财务指标,等标准,这里不多说了。“好公司”目前也只有那少数几个,呵呵。
(2)关键是如何判断“安全边际”。
    实际上,按照巴非特老师格雷厄姆的“初始标准”,安全边际是指“公司清算价值与当前市值的差额”,即只有当公司市值比其清算价值还要低的时候,才有“安全边际”。显然,在A股中,这样的机会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便在比较极端的、出现一些“破净”股价的时候(如05年6月),“清算价值大于市值”的情况也未必曾经出现过——那些“破净”的公司中你不可能找到符合巴非特选股条件的股票的。事实上,巴非特也进行了引申,提出了模糊的“内在价值”概念。前面各位谈到了计算“内在价值”的各种方法,都有道理,但都无法“圆满解决”。所以说投资是艺术,而非“财务”,呵呵。
    在实用中,我体会的一个简便的方法是“相对大盘法”,即根据目标公司相对大盘PE的差距的历史情况,来作为买入、卖出的参考。举个例子:2005年沪深300指数最低时的PE大约是13-14倍,云南白药和东阿阿胶的PE分别是28和23倍,是前者的2倍(云南白药)和1.7倍(东阿阿胶)。上周末沪深300指数的PE大概是22倍,而白药和阿胶的PE分别是37倍和52倍(剔除其隐含的权证价值),是前者的1.7和2.36倍。根据这些数据,我作出的判断是:1,白药相对阿胶,估值在逐步走低,这是因为白药未来1-2年内没有“爆发”增长的潜力(前8年的高速增长在未来2年内成为稳定增长,直到2010年新厂区正式投产),而阿胶则相反,今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2,白药的短暂“低估”给了介入的好时机,假如大盘继续寻底(比如,沪深300指数仍要达到15倍PE)——我以为这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届时,我将看白药的PE是沪深300的多少倍,如果能在回到1.7的“历史低点”的话,我肯定介入。(阿胶我已经介入,这里拿出其数据,只是一种对比说明而已——根据我的分析,我认为阿胶有隐藏利润的情况,因此其目前的“高估”有一定的欺骗性。这是题外话,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Salem

回“定力训练”兄:你的估法似乎有点欠缺理论依据。PE估值重在可比性,沪深300成份股的市盈率公式是:“沪深300静态PE=300只成份股的总市值/上年度期末300只成份股的总利润”,实际上是把300只成份股作为一只“大”股票来看待了。
   不同的行业及行业地位、不同的财务状况、不同的公司基本面,会导致不同的估值水平。比如同样预计增长20%,公共事业、医药行业、金融业、房地产业都会有不同的PE水平。成份股的总PE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其组成也经常发生变化。如果仅以倍率作为买入参考点,那么如果大多数成份股(或权重股)盈利能力提升导致总PE上升、相对倍率降低,但此时白药、阿胶并没有发生变化,是否要考虑买入呢?
   如果要以倍率作为买入参考,倒不如在同行业中选取几只较有代表的个股,如天士力、恒瑞等等,在彼此基本面相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综合几个倍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也许还更有参考价值些。

 

定力训练

 我的本意是说,既然绝对估值法(即各种现金流估值法)难以实际应用——假设条件太多,势必将包含过多的个人主观判断的内容,而且,由于最终估值结果对假设条件过于敏感,微小的假设差异将导致巨大的结果差别——,那么不妨用一些相对估值的方法来加以补充(PE、PEG等指标其实也是相对估值法)。
   我选择了沪深300指数作为对比组,其考虑有二:一是在我国没有做空机制、退市机制极其不完善甚至等于没有的情况下,各股票更多呈现的是齐涨共跌的态势(“情绪化交易主导”特征明显);二是如果选择仅仅与同行业的股票对比,其实未必就“更加准确”,因为说是“同行业”,其实各个公司的情况实际也是千差万别。   

 

Salem

 对于那些周期性行业、小公司、基本面可能发生大逆转的公司,我觉得采用彼得.林奇的投资思路更为合适。林奇自己称之为“玩梭哈式投资法”,如果经过详细研究认为一家公司有可能出现快速增长、或者摆脱经营困境重新繁荣、或者接近了周期性的上升期,他会先小笔买入并持续跟踪(这就是为什么林奇的麦哲伦基金同时持股数量最高达到1400多支的主要原因)。按林奇的说法,这就相当于拿到了游戏第一张牌,如果公司确实按照预想的方向良性发展,则继续加仓买入(相当于是玩梭哈继续拿牌一样)。除非公司的快速发展期已经到了头、或者整个市场都已经认同公司重新走上了正轨、或者到了周期性的下降阶段,否则可以一直持有下去。当然,也有可能公司没能变好反而继续变差了,那么把原来的一点点股票卖掉就好了(从玩游戏的角度看,等于是拿到第一张牌就认输了)。
    林奇承认,由于小公司或者处于困境中的公司能否成长起来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他所选择的股票能够赚钱的也就只有70%左右。但那些成功的股票中有一部分最终成长为令人羡慕的“十倍股”,甚至有几只在短短几年间上涨几十倍,正是这部分大赚特赚的股票成就了麦哲伦基金惊人的成长业绩。
    从个人投资者角度看,我们肯定不可能像麦哲伦基金那样同时持有太多只股票,但我认为林奇的“小笔买入--跟踪基本面--继续买入或放弃”的投资方式,同样非常适合一般投资人作为对周期性行业、小公司、逆境反转型公司的投资策略。

 

做多中华

选择消费类股票不是目的,只是结果;就如前面有网友说过的,“长期投资不是目的,只是结果”。我们赞成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学习投资,巴菲特到79岁还用大量的时间阅读,我觉得他的学习态度也是开放的,但为何他独钟情于消费行业。只要企业拥有垄断、超额利润、成长性、确定性四个特征,那么不管是啥公司,我们都会考虑投入,这够开放了吧。但是这四项一框下来,留下数量最多的是消费服务行业企业。我们也不想投得那么狭隘的,实在没办法啊。
条件可以放松一些吗?不是不行,只是第一关放松了,后面恐怕就要多操心一些。“先选公司,再看价格”,这顺序是个重要原则。颠倒了行吗?不是不行,只是结果会怎样,我们不太确定。

  

价值投资的征召

黑夜来临时,在别人惶惑无助的时候,有信仰的人会相信明天太阳一定还会升起。
  让我们复述几句广为人知的几句格言,尝试让他真正进入脑海成为你的一种信仰,那么恐惧就没有那么容易控制你。
  一,股票代表的是企业的部分所有权,投资的收益来自于企业的经营。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我们不应该有不切实际的预期,只要收益持续高于资本成本,就应该满意。
  二,经济景气会起起落落,供求关系会不断改变,但企业的价值没有那么易变,变化的只是你的心理,有一部分的企业会持续成长壮大。
  三,理性的为所投资的企业估值,向参股一个实业一样,尝试留些安全空间,那么股价的跌落就不会伤害到你。
  四,市场出价过高时,风险收益比已经不再有利,尝试退出。市场太悲观的时候,却是你的好时机。尝试对有吸引力的资产出价吧。现实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这一点。
  五,一般人都有持续的现金流入,当然权益资产还是便宜一些为好,因为投资是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
  现在有些股票已经具备价值,石头中寻找贝壳是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很多股票仍在价值回归的途中,这只是在为过去的错误快速的支付代价。不要丧失信心,经济并没有变得那么悲观,该长大的企业一定还会长大,变得快速悲观的只是大家的心理。可惜变化最快最不可靠的就是群体的心理。
  有信仰的人会乐观的相信价格一定会回归价值,就像相信明天太阳一定还会升起。
有正确的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连雨

明星股票+10年的想象=风险
明星股票+10年的想象=安全边际
我选择前者。

 

下划线

个人认为,说到底,尽量准确地估值是一切的基础。有了一条最保守的估值底线,才谈得上最安全的安全边际。如果估不准、估不清,安全边际就失去了参照物,也就不可能产生它的安全作用。同样是用4折的安全边际,如果一个值10元的东西,你估了20元,都用4折乘,一个是4块,一个是8块,哪个安全显而易见。
   估值方法很多,复杂的如DCF,简单的如PE,我觉得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要你能正确地运用,尽你最大可能估准确,在此基础上乘一个较大的安全边际,我觉得这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边学习,比如看看LAOBA1的博客,边等待了。

 

做多中华

来这读博主的文章收获固然大,连网友们的评论也让人深受启发。如楼上的“爱无痕”兄,相信他说的都是亲身实践后的深切体会。“知”得足够透切,“行”一点都不难,后三“力”是很自然地会去做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再如“下划线”兄说,估值是基础,但不要迷信估值工具,重要的是运用。能将书读厚固然好,但重要的是要能跳得出来,不纠缠于工具本身,驾驭它,“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崩溃”,就像选企业一样,越简单且持久的业务,我们越喜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