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2017-04-24 20:45:55)
标签:
转载 |
【原文】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尤:责怪、怨恨。
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钱解]下學,學於通人事。上達,達於知天命。於下學中求知人道,又知人道之原本於天。由此上達,而知道之由於天命,又知道之窮通之莫非由於天命,於是而明及天人之際,一以貫之。天人之際,即此上下之間。天命我以行道,又命我以道之窮,是皆天。
本章重在下學兩字。一部《論語》,皆言下學。能下學,自能上達。無怨無尤,亦下學,然即已是上達之徵。孔子反己自脩,循序漸進,以致其知。知愈深而怨尤自去,循至於無人能知惟天獨知之一境。故聖人於人事能竭其忠,於天命能盡其信。聖人之學,自常人視之,若至高不可攀,然亦本十室之邑所必有之忠信而又好學以達此境。故下學實自忠信始。不忠不信以為學,終無逃於為小人之下達。至於捨下學而求上達,昧人事而億天命,亦非孔門之學。
●自语
这章有趣,矛盾重重。“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天乎!”明明是叹气,叹别人的不知,叹命运的不公,有怨尤在其中,但却又说“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在塑造心性方面,就是针对人的情感、情绪、认识,给予规范、约束、提升。这章表现得很明显。孔子也非超凡入圣之人。自己一再被官方冷落,报效无门,不可能没有怨言。“莫我知也夫!”就是很大的怨言。类似的怨言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而他有解决这种影响身心健康的情绪的良方,那就是提醒和要求自己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以此把怨尤情绪化解掉,同时也把这剂良方传递给别人。
“下学而上达”
很重要。学人伦、学人事、参悟万物,这是下学。没有下学,如何能上达?但只有下学,不努力上达,即所学不上升到“道”的层面,也终不能学透彻。比如,只在人世中捕捉点小恩小惠的经验,不上升到仁、义的层次,终为世俗之人。学自下,目标却在上,这是学者的正确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