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年05月02日

(2016-05-02 07:13:30)

西风依旧的博客

和孩子在一起——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习有感

       湘江之畔,橘子洲头。6月,我们一群教科研工作者,走进了美丽而富有人文气息的长沙,在湖南师范大学开始了一段学习之旅。在这里,我们和《什么是好的教育》的作者刘铁芳教授有了一次亲密的邂逅。不仅读了他的著作,还聆听了他的报告。让我们对“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一个哲学性的话题产生了心灵的激荡。

你和孩子在一起了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也许会觉得问得愚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但我们真的是找到和孩子在一起的感觉和方式了吗?又或许只是和教材、和分数、和结果在相伴呢?好的教育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需要自我拷问。

拷问之一: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向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最终指向的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刘铁芳教授说,教育就是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的心灵,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留驻个人对美好教育的鲜活记忆,可谓我们思考、追求好的教育的个人性起点。”

但现实常常是短视和残酷的。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一美好的追求,让教育变得枯燥而失去了美好。当我们把学习的成绩作为结果和目的时,已经偏离了教育唤起美好事物欲求的宗旨。孩子们学习所感受到的是应试中冰冷的分数和做不完的题目,没有时间和机会来感受这个时间的多样和美好。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又没有去带领孩子们走向美好事物的意识,自己也只是被功利的思想所左右的时候,我们也失去了感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中所应该具有的感动。

     “教育作为个体成人的实践,其基本路径就是激活个人原初性的感受世界、体验美好事物、孕育心灵生活的能力。人活在世界中,需要各种能力,但最重要、又看不见的能力,乃是心灵生活的能力,也就是心灵感受、发现、建构美好事物的能力。

       教育就是是我们带领孩子一起用心去感受、发现和建构美好的事物的旅程。这应该是我们正确的方向,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真正意义所在。

拷问之二:我们有没有让孩子爱上学习?

      不难发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厌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什么今天即便是所谓优秀的学子也常常是没有真正爱上学习,只是因为要学习而学习。刘铁芳教授说,学生,应当成为向学的生命。也就是,学生喜欢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自然过程。孩子一出生就在学习,家庭是他最早的学习场所。而为什么当他们走入学校,当初的好奇为什么会慢慢消失,当初的热情为什么会逐渐减退。也许,是我们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长的快乐,没有能感受到这其中的美好事物所留下的印记。

     “学生之为学生,总是活在对某种更高事物的希望、欲求、期待之中。”“只有当学生始终处于向着更高事物的开放性的状态之中时,他才真正处于学习的状态之中,他才能成为实质上的学生。学校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进入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之中。

我们的教学要让孩子爱上学习,成为向学的生命。但我们常常固步自封于教材和试题之中,失去了学习应有的开放性。今天,我们更需要憧憬的是让孩子能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自然。正如我们在“巴学园”中所看到的情景。

拷问之三:我们有没有真正和孩子在一起?

      最后,我们还是要来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不用急于回答。你只需要回头看看。刘铁芳教授说:“真正的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中。作为教师,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显示作为教师的存在,就是要真实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显示教师生命的本质。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就是显现在鲜活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之为教师,就是向着学生的生命显现。”

      活着师生关系中,我的理解就是要用生命和生命对话,也就是能和学生找到在一起的感觉,并用自己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去点燃和激发学生。

      正如书中所说:“教师在学生面前,任何时候都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展示你的才华,而是为了激活学生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才华——尽管教师的才华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的才华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增进学生的智慧和勇气。”

       我总是羡慕那些在学子一生中都留下影响的老师,那些在多年后都记得我的某某老师的某某事情的故事。我也希望自己能真正和孩子们在一起,一道让教育始终朝向美好,让孩子们的生命都吐露春天的芬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