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英博士讲座(二):课堂学习研究的个案展示

标签:
李树英宋体学习研究课堂进行教育 |
分类: 似水流年 |
1.如何开展课堂学习研究:教育局、学校与课题小组如何进行三方合作
2.课堂学习研究的个案展示(小学、中学各一个案例)
香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授
主持人唐泽霞:昨天报到现场拿到报名袋,有学员感叹会议议程安排非常丰富。确实是这样,刘教授、方校长希望能够给大家呈现一个个思想的盛宴、学习的场域、欢乐的场域。上午李博士从国际视野探讨了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的感受和大家也一样,有很多启发也有很多疑惑,到底怎样操作呢?下午就让我们静静地和李博士一起感受课堂学细研究的操作程序和课堂研究。欢迎李博士开讲。
李树英博士:希望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上午主要是课堂学习研究,“聚焦一课”,其实我希望的是“超越一课”,建构一个比较专业的学习社群。下午举两个例子。然后谈谈怎么去操作,怎样去建构一个学习团队,怎样进行课堂学习研究。然后留时间给大家一起来探讨。
在座的老师不知多少是英语教师,我的学科专业是英语专业,所以我举的例子两个都是英语的,不过我们团队做的其实各个学科都有,但是我通过英语的案例讲解会讲得更好一些。在此稍微解释一下,希望大家跟着我的思路来。
案例一:课堂学习研究——初中英语的个案分析
初三英语阅读课
团队成员:实验学校的老师,英语小组一共六位老师全部参与研究。香港教育学院我所在的大学派了两个人,一个是学科专家、一个是教师专业发展顾问。还有一方是教育局,学校发展主任,总共三方参加。三方的关系:项目是学校的,钱是拨到教育学院但都用于学校,支持他们,协助他们把课堂学习研究做好。三方关系是平等的,不是专家说了算,权力在老师手里。
操作过程就是上午所提出的流程,选择研究的课题——初拟学习内容——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确认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观课——后测、学生访谈及分析(进行数论教学实践)——检讨整体教学成效——分享成果撰写报告(另一循环的课堂学习研究)
李博士针对初中英语阅读课,按照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讲解操作方法。重点结合课例讲述了前测、后测的设计与方法,并观看录像。
案例二:课堂学习研究——小学三年级看图说话
三年级一共四位老师,选择了“说”这一块内容,描述一个图片。通过看图说话,用移动的方式开展看图说话活动,比如:良好的顺序,正确的句子结构或语法来表达。
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课程对这一主题的描述以及TSA的要求:
在课程标准小学第一阶段要求把一些信息呈现出来,想法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第二,因为要考试,因为TSA(全香港英语考试)。怎么考呢?看一个样卷,教育局全港测试2007年的样卷,看一幅图画,学生看三分钟时间然后用英语描述说两分钟,看这个年级的整体水平怎么样。
选取9位有不同学业表现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测试。这是一个先导测试,是前测的前测。
学生们过去常出现的错误有哪些?(学员回答:他们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词汇量不够,句型也不知道怎么组织,还有就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条理。)看着但不说;混乱的方式描述;相同的句型;用手指指着;集中图画的一个部分。
设计前测题:两幅图。每幅图都要求学生去描述。
前测结果:设计评价标准:三个等级:没有理解;描述一个或多个部分,但没按顺序;按正确的顺序描述、组织两个或多个部分。
学生访谈:通过前测判断学生们描述这幅图的难点;学生们只能用零碎的词或短语描述;不能按顺序描述;只注意图画中的活动,对其他部分只稍作描述,如情感,或是活动背景;学生不能对图画中的某种情感进行描述。
确定学习内容:按良好顺序描述一幅图画的能力。
关键点:将图画内容划分为背景、活动和情感;将划分的这几个部分按顺序组织好,再融入个人的体验。
设计课堂
课堂教学
后侧访谈:你看到了什么了?学生在描述的时候都是I can see……,因老师有误导。
老师分享探讨
前后测比较
学生访谈比较
教师反思:忽略了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学习的先后次序
(日本剑道:手、破、离。给你一些形式,然后娴熟后打破这些规则,然后你就可以很自由的离开。)
在口语交际中,语言的运用能力:语言的技巧,语言的表演能力。语言的环境。信心和动机。最后达到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口语课重在流畅而不是准确。
前测后测三个月后,再来学校检测。
课堂学习研究怎样去操作?运作流程和详细说明
教院研究组(在定期会议进行讨论)(校内其他人出席,参加30/60小时的教学启导课程)——课堂学习研究小组(汇报进展内部分享)——全校(校内平行研究小组)
时间表的安排:小组成员须有定期会议时间,每次1.5小时;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跟进活动;小组成员可以在教职员会议中汇报进展及分享成果……
代课教师、实习教师:有机会出席会议;有机会参与观课……
计划完成后:在校内的不同学科范畴开展
计划完成后:建立校级网络以支援课堂学习研究的持续分享和发布
互动环节:
老师1:我是烟台的老师,李博士主要讲述了英语方面的前测后测,请问在数学是否可以?我的前测和您的不同,想问三个问题:一是设置前测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您所在团队的老师选择什么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每一次访谈的时间大概要多久?您的案例中访谈的都是三个学生,我理解的这三个就是上中下三个层次,那么每次课的不同,选择的三个人都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李:因学科的不同,前测也会不一样。数学是在前测后测做得最好的,在英语和语文上面制作还有很多问题。因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文科内凸显更重要。前测后测依学科不同而有不同。具体的依据是:检测学生已有的知识;诊断学生对所学内容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迁移能力如何(即举一反三的能力怎样)。
访谈的高、中、低学生,请任课教师来挑选的,至于不同教学内容是不是挑不同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至少前访谈和后访谈应该是相同的学生。
前测和后侧题目是不是一样的?我这里打印的试卷前测题有一个非常感官的直观认识,通常一样,但也可以不一样。数学可以完全不一样,同样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解答。英语可以是同样或类似的,但是这样的话出题要求更高,花的时间更多。
老师1:
李:这个做法很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老师2:我既不提问,想换一个角度。今天上午受到了冲击,给我这个教研员以巨大冲击,我找到了课堂学习研究非常科学的方法作为一个参照,对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一个审视,我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相同其实又是迥然不同的,值得教研员和管理人员审思。下午,因为英语遗忘很多,收获没有那位回答的女学员收获多。如果弄一个后测,我可能学到的更少。此次是不是如李博士所说也需要有一个先导前测,老师来自的区域分布、老师授教的课程等情况,这样就能对学员有更清晰了解,这里听讲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小学语文教师。当然李博士您很具有专业精神。
上午李博士因时间关系,变易理论讲得很快。可是我还是不太明白。到底什么是变易理论,我想我还需要补课。
下午其实同样也受启发,我有对教研工作的反思,内地日常教研活动从活动开始,到发奖,因为获奖可以加工资晋申职称等,带有某种功利色彩,缺少香港那样对活动具体的精细的分析。我做了十几年教研员的工作,我觉得我们是凭着感觉,凭着经验在操作,使用的都是描述性的语言,是不是应该有更科学更精细的分析工具,向香港同仁学习,让我们的教学得到切实的改进。
李:管老师说得很好,也运用得非常好,用我所讲的内容来分析我的课堂。我真诚接受大家的敞开的开放式的建议。真的是这样,我其实没做到。之前我问过刘教授,是不是用一个中学,一个小学两个例子来说明,看来真的还应该改进。
变易理论,不是一天两天研究出来的,期望在简短时间讲出来不现实,它是一个系统的内容,我希望能引起大家一点兴趣,让大家再去研究。它来自于现象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大家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做一个引路,我们可以进一步去了解,进一步交流。
今天用到的例子都是英语课例,其他的学科不敢讲。其他的需要叫我的同行来讲了。
老师3:来自岳阳。课堂学习研究是一个好方式。您今天说了源于审辩,我在之前做了一点功课,看了变易理论,提到变易有四种范式,但本人愚钝未曾明白,请指导?香港老师特别能够和我们敞开心扉。我还想问:教师授课时如何帮助学生审辩出或识别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或者说明天您讲课的时候把我们当作学生帮助我们识别您明天要讲解内容的关键属性。
李:变易学习理论有四种功能和图式。今天没有讲,指的是聚合、分离、对比、融合。这四个功能在上课的时候要灵活去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把关键属性找到,在用这四种方法凸显出来。很难一下子讲清楚。我希望能够在网上再和大家好好谈。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会是好理论。明天上午讲的是现象学的东西,趣味性会比今天的好一些。
唐泽霞:感谢李博士、感谢老师们的真诚交流。我觉得,今天李博士通过个案让我们能够从个案的分析中了解课堂学习研究到底是怎样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研究的姿态。从李博士的那些访谈中,视频中,能够感受到他扎实、严谨、细致的研究风格,同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变化。当然要一下子了解艰深的专业词汇是有难度的,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讲座打开一个窗口,知道有一个“变易学习理论”。真正的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我也是持怀疑态度的。
另外,我们还能从个案当中感受到老师们经由这样的研究怎样对待学生?就如同上午我提出的问题,李博士上午说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怎样去教,处处看得出李博士的课堂学习研究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同时,湖北的管老师也提出管理人员也可以从个案中感受到很多。虽然不能完全模仿,但有些东西是可以操作的,可以提供时间空间和物质上的支持。
在这样炎热的天气,大家坐在这里一天听课也比较辛苦,期望也很高,希望获得很多很多,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就一些问题及时交流和沟通,可能现场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对话场域,希望我们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开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