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在逆光中行走(三)
(2008-07-02 16:00: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人文 |
多么笨的想法。
52.巨大的民族,麻雀一样的生活。
53.继续吓破你的胆。
继续使你自觉地顺服。
54.纵使你人口再多,也产生不了一个奇怪的天才人物。
55.大概三十五岁时,我读到荷尔德林“生命过半”这样的句子。大概就是在1989年夏天之后,我已对人生所有的功名绝了念。我自认为自己一直在体制之后,但是生命过半之后,你才知道生命的下坡路怎么走。不过时时也奇怪,好像上坡路一直还没走呢,怎么已在衰亡路上呢?
56.每天,几乎都是自宫的生活。如果我要开口,一定就变成了窃窃私语。
57.我忍不住说2008年,你快点过去吧。
我曾经说过20世纪,你快点过去吧。
我会继续说,我曾经拥有的生命,你快点过去吧。
58.有一天你会明白生活就像水泡一般。这一天是哪一天呢,我的好奇心在于,越是专心致志的生活,我就越明白我正在不断地靠近这一天。
我的问题是,我每天遇到的问题总是一种障碍,我寻思的是对障碍的克服。这样的克服过程都变成了一种自我教诲。
59.你可能毫无作为,但仍然误解了自己的生活。
60.像钟摆一样,当我摆到右边时,我就希望停了下来:悬置的,同样不安宁的生活。
61.以赛亚·伯林说:在严酷制度的国家,就是规定必须早上三点起来以头顶地倒立,大家为了活命也会照办的。
还有这样的说法:别的国家也不见得就特别好,只不过我们不了解罢了。
62.迪特里希·朋霍费尔是这样谈论死亡的:
最近这些年间,我们已开始十分切近地认识了死亡。我们听到某一同辈的死讯时十分平静,这种平静有时颇令我们惊讶。我们已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仇恨死亡,因为我们最后已经在死亡中发现了某些好处,并且已经几乎同死亡达成了妥协。从根本上说,我们感觉到,我们确实已经属于死亡,而且,新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奇迹。要说我们欢迎死亡,那是假话(尽管我们全都知道,那种应予避免的麻木就像瘟疫一样),我们对那一点十分好奇,或者说得严肃一点,我们仍然希望在我们生命的碎片中看到某种意义。我们也不去尝试死亡,不去把死亡浪漫化,因为,就此而言,生命是太过于宝贵了。我们更不想从危险中去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我们并未不顾一切到那种地步,而且我们对于生命所能提供的种种欢乐,了解得太多了。对于生命的种种忧虑,对于延长了的不安全所造成的那一切破坏,我们也知道得太多了。我们仍然热爱生命,但是我认为,现在死亡已不可能使我们惊慌失措。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们几乎都不敢承认,我们竟还希望自己不会突然由于某种琐屑的意外而死于非命,竟还希望自己肯定可以为某种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使得死亡成为它可以成为的东西,成为自由地、自愿地接受的死亡的,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我们面对死亡时所具有的精神。
63.回到书桌旁,喜乐的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重心自在,同时是充满愧疚的生活。
64. 我常常会问自己:我还能保持童心吗?也许还应该每天问一次。
65.这个周末,我一直在听音乐同时处于缅想的状态。在社会体制中,我是“一个虚构的人,无足轻重”,但这个周末我享受着小人物的安宁、快乐。居家的散步的读书的,从内心彻底唾弃极权和霸道的庸常快乐。
66.时常写作构成了一种压迫,当你不能写作时。是否需要以写作确证我们存在的价值?
67.我时常是杂乱地读书,然后回观教育。因为教育的生命性,为教育做的任何有益的事,也都是为人而做的——人性的改善与发展,人的能力提升与丰富。也许也不必对未来有太多的担忧,当河流继续向前时,也总可以把人类的责任和梦想继续下去。
68.就像有些话语只是为了说给自己听的,不断重复又何妨?有些工作是向善的,即使十分微小,不断累加总是有益。
69.林语堂说:开创帝业这种工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厉豪发的态度,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特性,要有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利的天才——
我读这段文字时马上想到了却是生于南方的某朝先帝。
70.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今人读之常以为对吾国、吾民颇多溢美之词,怀疑其时林语堂身处异邦,免不了爱国主义精神高涨。今天我突然想到,其实我们是以今日吾国、吾民的难堪去比较林语堂那个时代的,加之多年来对所谓“旧社会”的妖魔化,我们真的难以相信吾国、吾民曾经确切存在的若干美丽而微渺的面貌了。
71.今天突然明白“低飞”原是年纪大的人的特性,年轻人则是要高飞的,比如希腊神话中的伊和拉斯,竟因为飞得太高,而把蜡质的翅翼都融化了。
圆融温和同样是典型的中年气质。
72.给高中的学生讲课,竟然是最费力的,他们的表情好像被锁住了一般,你需要耐心地缓慢地打开它。
73.大多数情况下,讲课之前我总是有点焦虑,而讲课之后,则有点沮丧,尤其是疲倦之时。
74.我拟的关于认识自己的“片面之辞” :人可以改变自己的住地,但不能改变自己的籍贯;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不能改变自己的出生;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国籍,但不能改变自己的血统;人可以改变自己的信仰,但不能改换自己的父母;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但难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但难以改变自己的相貌;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学历,但不能忘却自己的母校;人可以改变人生的旅程,但不可能忘却自己的童年;人可以改变自己所爱,但忘不了自己的初恋;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学识,但难以改变自己的无知;人可以改变生命的履历,但总归要带着无数遗憾;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寿命,但难以摆脱终有一死。我们活过、爱过、努力过、痛苦过,一生都在欢愉和挽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