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是谁?
学教育的人大都听过、读过这本蜚声中外的经典著作,大多数人也会极力推荐,可是若是有人问他们:爱弥尔是谁?未必每个人都能作出一个清晰、令人满意的、具有穿透力的答复。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而作为一本教育小说,这么一个塑造出来的人物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干脆把它当作一篇发挥卢梭个人教育思想的论文,事实上,副标题不也暗示了这一点吗?
这种观念初听起来很有说服力,然而如果对照文中的提示,我们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作者的原意,假如我们更能好好地跟随着文章进行的顺序,仔细摸索、考虑文章的笔法,叙述的策略,那些寓意深刻的意象,含义丰富的比喻,随手拈来的故事,无不在向人透露文学的魅力,而偶尔出现的描景抒情,又向人展示了文章动人心弦的妩媚,所以有人说,跟许多同时代的人不同,卢梭深谙神秘的力量和诗歌的价值。
那么,爱弥尔究竟是怎么出现的?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的一生又是如何度过?还是看作者是怎么处理的吧。“我知道,在类似这种著书立说的事业中,由于作者总是在自由自在地阐述一些不用他去实施的方法,因此,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出许多不能实行的方案,但是,由于缺少详细的内容和例子,他所说的话即便可以实行,在他没有说明怎么应用的时候,也是没有用处的。”因此,作者决定给自己一个想象的学生,从他出生的时候起就一直教育到他长大成人,把那些需要加以实验的法则,都应用在爱弥尔和其他人身上,目的是使人们在极其详尽的情节中看到拟订的方法能够附诸实践。
如果可以让作者选择的话,爱弥尔是一个天资平平的孩子,因为作者要培养的只是一般的平常人,由人的教育所造就的一般的范例;他出身名门,是富人的后代,却是一个孤儿,据说穷人虽受环境的强迫,由于更贴近自然,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而选择富家子弟,则毕竟能抢救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更重要的却是他唯一应该服从他的老师,因为一个预先订立的自由的契约,一份保证教化与友谊的誓约,以至学生和老师把他们自己看作是不可分离的,把他们一生的命运始终作为他们之间共同的目标。
据说,爱弥尔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然而爱弥尔实际出现之时,已经过了茫然的幼儿期,——“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获得记忆力,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及至跨过第三个阶段进入人生真正开始的时期。前三个阶段的教育纯粹是消极的,以让人的自然得以展现,在满足其自然的正当的需要和欲望的同时,逐步遵循自然的秩序引导人树立自主、独立、自强的习惯,训练他的身体以及敏锐、清晰、明确的感觉能力,教他发展天赋的好奇,养成求知的乐趣,以能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一句话,“他的身体强壮,四肢灵活,思想健全而无偏见,心地自由而无欲念”。
然而,对于爱弥尔来说,第四个阶段才是教育真正开始的时候,这是一个儿童将要脱离自然状态,进入青春期之时,“正如暴风雨的前奏是一阵海啸一样,这狂风暴雨似的巨变也用了一阵日益增长的欲念的低鸣宣告它的来临,一阵暗暗无声的骚动预告危险即将到来了。”这正是情欲蓬勃,心灵激动的时期,他开始感觉到孤独,朦胧中需要另一个人的抚慰,开始学会从历史与社会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关系。在这个时候,也是道德教育正式开始的时期,按照人的自然本性去合理地节制心灵的感情,因为一切欲念都渊源于人的感性,而想象力则决定它们发展的倾向,所以应该巧妙地通过情感的调节克制欲念,节源导流,走向仁慈和正义。最终他成为一个本性贤良,通情达理,富有智慧,满怀情操,懂得合理地选择个人的生活方式与适合个人灵魂的国家,俨然一道德的自然人。至此,卢梭完成了对这一著名形象的塑造,并在一份信中把此书称为其所有著作最为重要的著作,而抗鼎之作《社会契约论》却只不过是它的附录罢了。
可以说,爱弥尔不仅仅是一个小说的人物,也不单单是一个由诸多教育原则与理想构成的观念体,他更是一个象征,一个散发着神奇魔力的神话,不断地引诱着一个个后继的教育者们去追求智慧和幸福。他的名字(Emile)来自高贵的古罗马传统,意味着“勤奋的”,而他的妻子苏菲(sophie)则让人想起西方智慧的发源地古希腊,这些无论如何都不是无意的吧,也会让人幻想起很多今天依然徘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