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说起《死亡诗社》,在学校网站搜索到了这个电影,于是一中午坐在那里看完了整个影片。
影片是讲19世纪50年代末一个大学预备学校的故事,基廷老师有着与众不同的授课方式,坚持学生以崭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和学习知识。其中有位叫尼尔的学生由于不愿按父母的安排轨道去成长,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这位与学生平等相处授课新颖的老师自然受到牵连,被迫离开了学校。
故事是可悲的,基廷老师勇于挑战传统却遭到现实的遗弃;一群面对青春的学生,有着青春期的激情和骚动,却被古板的学校体制无情压制;优秀的尼尔本可以更加精彩的生活下去,可在父母的逼迫下,他没有选择为自己的成长跟父母争取,而选择了逃避一切,结束生命。
但故事也是可喜的,基廷老师能够有勇气去改变传统的教学,他的教学在影片结尾表面看来是以失败告终,可我认为他是成功的,他至少告诉了学生,什么叫“争取”,至少影响了他教的学生,也许这种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但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每一个人都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在教育前进的道路上终究会看到一丝曙光。
影片中尼尔选择以死来表示对父亲的抗议,也许这样会让他父亲反省,可这种代价是否太大,对尼尔的父母和朋友来说是不公平的。上次看《鲁豫有约》,一位患重病的女孩说:“那些劝我好好活下去的人,都是不爱我的人”。也许她们的痛苦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可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也许每一个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自私的。
回头看看自己和周围朋友成长的道路,谁又不是循着传统的模式沿路而上?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每位教学工作者都随着或者不得不随着教学参考书来教学。我们无权去批判每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教学体制的一律不变。
对于每一个成长的孩子来说,学习基础的知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有兴趣去做每一件事,看每一本书。当您的孩子或学生有一点兴趣或爱好,请您千万不要扼住他的喉咙,因为此时,您已在伤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