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hanggui:爱、儿童、教育

(2007-05-11 11:27:03)
 
    “那些劝我好好活下去的人,都是不爱我的人”。
    这话实在值得玩味一时。“爱”被规定为将心比心,同时被规定为特定情况下的“让死”。那些劝告与鼓励则成为一种生存的牵系。身患重病于是失去了生存的趣味,要求着离别,是自然的、脆弱的想法,也不免是一种决断的勇气。然而,似乎还不够决断,因为这位女孩不能处理好“爱”与“被爱”的矛盾,于是发为不免深沉的感叹,感叹里有着现实的阴影。这样说起来,倒是女孩为着亲人朋友的感受而活了下去。这样说起来,她的“爱”倒是观念与行为的统一。
    于死亡面前,一切都变得脆弱不堪,在极端的处境之下,“爱”多么不合适宜,又多么必需,很难评判。事实上,上述”爱“的矛盾,不过是现实生活矛盾的一种转化罢了。“爱”如果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本身就具备一种“自然”的合理化,然而这种合理化不过是一种形式的合理性,失去了“理性”的正当基础。然而,“爱”作为自然的因素,是需要在理性的现实中得到扬弃的,“爱”只不过是牵强的“形式”的观念,只有充实于不同实质的”理念内容“,才能得到自身的完整的统一。所以凡是借着”爱“的名义的人,理应受到”爱“的内容本身的指控。
     所以,爱的教育本身是一种拥有理念的教育实践。儿童的自然在于其天真、纯粹,他(她)的活力在于想象的活力,然而有着生命的单纯与严肃。童年的意义正在于把”梦幻“作为单纯的、可能的现实的严肃。这种严肃之中有着一切美好的可能性。然而究竟,童年只是一种过渡,这种过渡的美好与悲伤一方面体现在童话之中,没有了童话,或者说现实的对”童年“独特性的关怀,也就失去了这种过渡。另一方面,儿童的理性在于成年人的理性,成年人的现实间接地是儿童现在、未来的现实。所以,爱的教育在形式上是成年人的理性与童年的自然的统一,然而有着实质不同的统一。这种实质在于”精神“的自由或是不自由。我们需要培养自由人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