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嘎嘎新作:随笔一则

(2007-03-24 22:50:42)

  翻开历史的某一页,回到那过去的中学-1921年经亨頣先生在浙江上虞创办的春晖中学,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上也许它不微不足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过眼云烟,但我却惊诧于那时那地曾经的美好,原来教育与个体生命如此贴近过,丰满过,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轻轻敞入你的眼帘,进入到你的心灵,让你不得不感叹历史之杰作,仿佛一股清泉洗涤你干涸的心田,滋润着你的生命,特别是在当今教育千头万绪纷繁变化中,彷徨不知所措的你渐渐被一股力量引领着,从此它在你心中留下的记忆再也无法抹去,我想春晖中学那短暂而又辉煌的历史留给我的心灵的颤动也是如此吧。文人笔下的春晖记忆给予了我对它最美的想象,历史的细节到底如何却变得无关重要,因为它的确存在过、美丽过,它也启迪了我对教育最本真的思考,教育于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良好的教育如何可能?在一个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所学校怎样找到它的发展方向,在历史的慢慢沉积中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与传统,让每一个处在校园的个体以自主独立的意识来丰富它、充实它的点滴。让每一个从那里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每每停足回望,都会有一种精神的归属感与满足。

  画卷一,先用丰子恺先生那句“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来作为题词吧,他的第一幅漫画《人散后》正是创作于在春晖中学的日子里,而这幅画又是一个怎样让人神往的境界:明朗的笔调勾勒出廊中景致,竹帘轻卷,廊下木桌茶具,质朴清新,一弯浅浅的月芽高挂,正是友人散尽,清幽夜色中,一切归为宁静,只是那新月如镜,可谓意境幽深,但若世俗地想象一下,也许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学生放学,校园里少了几许喧闹,晚饭后几位老师或几位好友,相邀于明月下,共谈人生、理想、社会…… 一壶茶毕意难尽,兴致颇浓,当时的春晖中学可谓群星璨灿,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匡互生、王任叔(巴人)、杨贤江等相继在此任教过,而春晖自然、闲适的环境里,这样如诗如画的岁月并不少见,俞平伯也曾回忆过:“……下午夏丏尊来,邀至他家晚饭。去时斜风细雨,衣服为湿。他屋颇洁雅素朴,盆栽花昔有逸致。约明日在校演讲,辞之不获。饭后借佩笼灯而归。傍水行,长风引波,微辉耀之,踯躅并行,油纸伞上‘沙沙’作繁响,此趣至隽,惟稍苦冷与湿耳。”正是在学校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教师精神世界尽情敞开,个体生命自由显现,所以他们每个人即成就了自我的价值,也成就了当时的春晖中学。而这样的人间仙境般的画面却是我们如今渴望而又难以相遇的。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尽人意,职业压力重重,这样的画面更成了一种奢谈,但我们并不能因为现实难寻而不期望而不去追求,正是因为它们曾经存在过,所以怎么样改变现实的状况也不是不可能之事。有了希望,美好事物才有可能。

  教师是一所学校存在之根本,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而好的学校它能让教师如找到精神家园之感,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与才能,而不是每天劳役般地重复着教学生活,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于个体的生命并无多大的意义,正如马丁·布伯所说的龟缩在“它”之世界中,仅把它作为对象,经验它,利用它,一种非我的存在而已。教师不能在其中敞亮其自身,不能以满腔的的热情来观照它,生命陷入了一种漠然与迟钝中。教师与学校,只是一个我与“他”的利益纠缠。一所好的学校,它允许教师的自由发展,为他们尽可能提供发展的平台,而教师在此能感到一种生命的安顿,与学生,与整个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所以春晖中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穷的,正是它的自由闲适的环境下,教师才得到了更好的成长。一所学校文化传统的沉积不是一天二天的事,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一群教师的精神面貌对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校园风气的形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之外还应有另一个自我,有一个基于兴趣与爱好的自由空间,来充盈自我的生命的此在,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成长之路,专业发展之路,成为构建教师个人的实践理论的源泉与动力,而教师的这些发展需要一定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有一个有远见的校长的发掘与成全。(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