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方面的代表作品,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教育学著作。在我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既有对于阅读过程的感受,从书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存在主义教育流派的作品。惭愧的是,初次地阅读有些艰难,不仅对于作者的构思和逻辑结构摸不着头脑,有时读到一些段落和句子时也感觉到根本无法理解。面对这样的局面,我除了感觉到挫败和压力之外,也萌发了挑战的念头。于是查阅了与作者的哲学观点和这本著作的相关资料,在仔细地阅读完毕这些资料之后再重新咀嚼此书,终于有了亲近之感,开始从我的层次和角度来理解作者的教育观点以及书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意蕴。
如果要我来解读这本著作,恐怕有点困难,只因为我在开始自己的理解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接触了他人的观点,此后在阅读中思考都免不了带上先人的烙印。作者在书中这样的一句话又给予我以表达的信心:“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虽然我不敢妄言自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但是精神确实受到了震撼。
众多的清醒头脑早已经意识到了许久以来,教育就已经不是他自己,而是固执地在异化道路上行进,与此同时离我们的期待也越来越远。在这本书中,作者真诚又略带悲伤地将教育的本原面目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遗余力地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本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延续和具体化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哲学之拯救人于痛苦的人生中的目的,教育是为了人回到他自身,让人的灵魂返回自己的家园而不再在虚无之中流浪。教育要鼓励和教会人寻找自由,真正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再做顺从和驯服的奴隶。当然,任何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权威和秩序中,教育不仅面向真正的个人,对于人“类”也责无旁贷。因此,教育不是无条件的浪漫主义,也应承担世俗的责任。综合上述理念,作者阐述了教育的本来面目:“所谓教育,不过是以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我不得不说,在众多的教育思想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是如此的温暖,因为他倾注全部心力,不是为了把人变成工具,而是让人成为人!
作者并非偏执地要远离世俗世界,而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主人——人的太多痛苦,察觉到人把自己折磨到了何种残酷和悲哀的地步,我在作者的文字中,并没有发掘出要推翻现存的整个教育世界而重新建立一个王国的愿望,作者只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去纠正和改进!
为了实现这种教育,人们究竟可以付出哪些努力呢?当然这也是我们仍需探索的问题。作者的言说中让我们明了爱的力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只有在起他的人眼中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他使人的眼睛明亮”,“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只有在爱的关照和注目下,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此外,交往是作者犹为重视的手段,“在第三中方法(存在交往)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当然还有其他更为具体的方式,如教学之中的暗示等。关于“爱”,坦承地说,我暂时无法理解为何作者如此地信任和崇拜她,这也许源于我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并没有给我机会来膜拜爱和享受爱。至于交往,我完全接受了作者的意见,遗憾地是要实践他还有着太多的障碍要突破。
作者对于历史和过去的珍视,对于人们忽视和忘却历史的扼腕叹息,把我从渐渐远离历史的错误中拯救了出来。“当历史留下来的东西在那些成熟而应负起责任的人心中开始粉碎的时刻,便是教育衰落之时”,“西方人应把古希腊、罗马世界和圣经作为自己的家……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邃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类高贵以及获得做人的标准”。为什么要如此尊重历史?并非因为古人说出的真理比我们正确,而是因为那时的真理,仍然是现在的真理。过去和回忆可以成为人们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没有了他们,人类将是苍白和空洞的。反思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教育的某些行为,恰好成了作者所期待的反面,当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愚蠢的错误时,所付出的代价将不是悔恨和懊恼所能够弥补的掩盖的,那么,既然有人已经从理论和思想上察觉出了危机,又为何不见真正有效的行动呢,这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能够回答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止于将本书看成是一本专业的教育著作,而且也从中敏感而且努力地去获得,该怎样做人,自己的人生是何种景致更值得等等一些问题的信息。所幸的是,我所得到的意见已经开始改变我的人生。尽管我的力量还不足以支持我做自己人生的主宰,但是我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为技术时代的工具,不会无动于衷地任凭自己被种种世俗的标准吞噬了自我的存在,亦不会漠然地让自己变成一个奴隶。当然,这种冲击也可能会让自己从此在矛盾和挣扎中度日,与痛苦再不分离,但我仍然感谢作者并决定继续认真地去接近他、理解他。
本书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以上是“挤”出来的一些零散和浅薄的议论与感言,作者在书中这样说:“只有当我们不是故意遣词造句时,语言才是真实的”,遗憾的是这正是我的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