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设立成人“六.一”节
晚饭后,邻居家小男孩敲我家门,进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老师明天要带他们出去玩了。看小男孩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笼子里的小鸟看到放飞希望时的样子。在“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各地学校都会开展一些类似的活动以示庆祝,也体现一下学校轻松教育、素质教育面貌。所以我知道,这段时间高兴的不仅仅是邻居小男孩一人。
对于现在的小孩子,带他们出去玩一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邻居小男孩正在上小学三年级,活泼可爱。在他家里,我看到过这样一张每周日程表:
周一:白天上学,晚饭前后做回家作业,晚上书法辅导;
周二:白天上学,晚饭前后做回家作业,晚上做作业、看课外书;
周三:白天上学,晚饭前后做回家作业,晚上电子琴辅导;
周四:白天上学,晚饭前后做回家作业,晚上做作业、看课外书;
周五:白天上学,晚饭前后做回家作业,晚上做作业、看电视;
周六:上午机动,下午绘画辅导,晚上绘画练习;
周日:上午机动,下午书法、电子琴练习,晚上机动。
我问小男孩家长:小孩子这样的负担不是太重了吗?他说:没办法,大家都是这样,竞争是从小开始的,人家在努力,你不抓紧就落人家后面了。
想想也是,我堂哥的小孙女才上幼儿园,学习日程已经排得满满的了,星期天还要去参加一个叫什么小金龟的智力开发辅导班,要花好多钱,可是他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很舍得投入。还有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小侄女,课外也参加了三个辅导学习,加上其它许多学习方面的安排,以至于难得到我家来玩。我曾经问她:怎么好久不来看伯伯了呀?她说:没办法,我没有时间呀。唉,七、八岁小孩子一副大人口气,她比我都忙啊!
记得我小的时候,除了在校学习,回家是基本上没有作业的,所以放学后便是我们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们可以尽情地玩耍,我们会想出很多游戏的内容,发明很多我们自创的制作。我们把自己亲手做的长长的龙型风筝飞上了蓝天;我们把一只被蛇咬伤后不能走路的野兔子收养起来,到卫生所里讨来消毒药水和红药水给兔子疗伤,然后又将康复后的兔子放归自然;我们还结伴去给一位五保户奶奶拎水,每个星期要去一次,非常自觉,因为在五保户奶奶那里能得到夸奖,有时还会吃到香喷喷的煨山薯。我的孩童时期是充满野性的,是无拘无束的,我们的童心是自由放飞的。
时过境迁,不能将那个时代的东西拿到这个时代作比对了,现在的学校、学生和家长都与时俱进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网上搜索资料,看到有一所学校所作的关于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超1小时的,小学生占46.6%,中学生占60%;因作业太多,不能当天完成的,小学生占15.9%,中学生占47.6%;因犯错误,被老师罚做作业的,小学生占13.9%,中学生占35.3%;参加学校组织的补习班的,小学生占41.7%,中学生占65%。为赶作业,有的学生甚至坐在马桶上边解大便边做作业。对考试有较大精神压力的,小学生占10.2%,中学生占51.3%。小学生书包普遍在5~8公斤之间,初中生的书包有些达10公斤,几十种辅导资料充斥其中。睡眠每天未达8小时的,小学生占22.7%,中学生占66.2%。
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孩子们还有时间自由活动吗?没有时间啦,难怪我的小侄女少来看望我,我得谅解她啊!
有位专家这样说过:好动、好奇、好问、好玩和爱好独立、自由活动都是儿童自然本性的反映。教育要顺乎儿童天性及其自然成长发展规律,违背自然性就会伤害儿童身心发展,扼杀儿童的创造天性和他们的健康成长。
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社会一块的学生家长们,从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由于社会竞争和就业困难诸因素,使不少家长把期望或赌注全压在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上。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有的家长巴不得子女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课外书、电视不让看,家务事不让干,孩子在家里的时间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孩子连短暂喘息的空也没有。个别学生甚至受到无知家长的身心虐待,造成心灵创伤或夭折。相当部分家长还把作业负担认作是子女成才或考上好大学的必然,错
误地认为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负担与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心是同步的。这样,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反弹于教育界,引起连锁反应,使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得以蔓延。
难道我们都忘了曾经的童年?难道我们真的童心不再?我们把社会的压力过早地传输给了孩子们,我们太多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们,我们将太多的无奈和期盼超常规地塞给了孩子们......而我们恰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们最本性的一面,忽略了孩子们那颗鲜活蹦跳的稚嫩童心。
看到晚上一个个灯火通明、生意兴隆的辅导班、学习班,看着六一节来临前孩子们一张张充满期盼的笑脸,我在想,应该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根据中国国情,设立一个成人“六.一”节。作为硬性指标向全国推广,成人也过六一节,开展一系列富有童趣的活动,回忆自己的童年,体验儿童的特性,品味快乐的童趣,唤醒已经睡眠的童心……
其实,我们都经历过野性、好玩、好奇的童年,我们都有过天真无邪、自由放飞的童心,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对待孩子们的童年,不仅仅在“六、一”节期间。
2007.5.28下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