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皇帝自称为“朕”

(2011-10-18 06:48:25)
标签:

朱熹

西京

长门赋

自称为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为什么皇帝自称为“朕”-词海拾遗

.皇帝自称“朕”的起源

     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皇帝一开口便是:“朕”如何如何。观众也知道,“朕”就是皇帝的自称,是皇帝的专用词。皇帝为什么要自称为“朕”呢?下文将予以解答。其实,“朕”最早并非皇帝的专用词,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通用自称词,“朕”即“我”的意思。汉朝蔡邕在《独断.卷上》就解释为:“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在《楚辞.离骚》中也有:“朕皇考曰伯庸”的说法。

     但是,到秦朝嬴政统一天下以后,“朕”的用法就发生了变化。秦始皇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称为“朕”。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因此,“朕”这个字,自秦始皇之后,就专属于皇帝的自称词了,并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

     不过,在皇太后听政或是下诏时,皇太后也可以自称为“朕”,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汉书.郊祀志下》记载:“皇太后诏有司曰:‘未见皇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朕甚悼焉。’”《汉书.王莽传》记载:“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君王、诸侯都自称为“孤”、“寡”或“不谷”,以为谦称。譬如,《战国策.齐策四》记载:“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老子.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思是,贵者必须以贱者作为自己的根本,高者必须以下者作为自己的基础。因此,侯王们便自称为孤、寡、不谷。由此可知,在没有专用“朕”之前,“孤”、“寡”、“不谷”都是王侯们自谦称呼的专用词。

                 .“东西”为何称“东西”

     据说,宋朝理学家朱熹在未出仕前的某一天,在家乡的一条巷子里,遇到了他博学多才的好友盛温和。朱熹看到盛温和手中提着一个篮子,于是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盛温和幽默地答道:“去街门买东西。”之所以说盛温和幽默,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东西”这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是什么意思?为何不说买‘南北’?”盛温和没有直接解答,而是笑着说:“真不明白?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方和五行对照一下就会明白了。”朱熹想,按照五方和五行对照,“东”即对“木”,代表一切植物;“西”即对“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南”属“火,“北”乃“水”,“中”为“土”。朱熹终于明白了,原来盛温和是用了诙谐的语言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以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买“南北”就不对了,篮子怎么可以装“火”和“水”呢?盛温和幽默的“买东西”,由于朱熹的大名而远播,渐渐地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叫龚玮的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商贾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俗语有“买东”、“买西”的说法,即到东京、西京购货。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名词,“买东西”就这样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中。

               .古代为何把稿费称为“润笔”

     文人为别人作诗文书画而获取酬劳,自古有之。不过,古代不叫稿费,而称“润笔”或“润资”。譬如,《幼学琼林.卷四.文事类》曰:“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为古时在用毛笔写字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把毛笔泡一泡,使之泡开,泡软,这样毛笔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因此,毛笔泡水这个程序就叫“润笔”。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润笔”一词,典出《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古人出于自己所需,向文人墨客求取诗、词、赋、碑、铭、志、序、记、画等,俱需支付润笔。而支付润笔或润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银两以外,还可以用粮食、物品、布帛来支付。当然,有的文人则随自己喜好收取润笔,譬如,王羲之爱鹅,李白爱酒,而苏东坡则送羊肉也可以。史上获取润笔最多的当属汉朝司马相如所作的《长门赋》了。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有了新宠卫子夫后,由于种种原因,把原来“金屋藏娇”的陈阿娇皇后,贬居于长门宫。终日愁眉不展的陈皇后,听说汉武帝非常喜欢司马相如所作的赋,便托人送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请相如为其作赋,述说对皇帝的思念之苦。司马相如为陈皇后作了一篇《长门赋》,赋中尽述阿娇思念皇帝之情,汉武帝读后终有感悟,陈阿娇果真又重获汉武帝的欢心。至于陈皇后最终被废,那是后话了。《长门赋》共六百三十三字,而获百斤黄金,真可谓字字黄金。

               .“打白条”的来历

     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春,因发动宫廷政变成功,己掌握朝中大权的赵王司马伦,想当皇帝。由是,他在一天上朝时,当着群臣的面,对俗称白痴皇帝的晋惠帝司马衷说:“昨天,我梦见了我的父亲宣帝(司马懿),他对我讲:‘现在只有你出来当皇帝,天下才会太平。’再说,我本是你爷爷文帝(司马昭)的亲兄弟,也是你的叔爷爷呀!即位是情理中的事情。”司马衷虽然以头脑迟钝著称,但朝中的局势他还是看得出来的。他知道,如果他不让出这个皇位,别说当不了傀儡皇帝,恐怕连小命都要断送在这老东西手上了。于是,他便憨笑着当场痛快地答应,将皇位禅让给司马伦。

     司马伦兴高采烈地登上皇帝宝座,在党羽们的三呼万岁中,他笑着下旨,对鞍前马后跟随他闹革命的党羽大肆封赏,人人加官晋爵,个个赐金赏银。然而,当时国库空虚,金银少得连官员晋级的印绶都无银冶铸,更别说封赏的钱了。司马伦想了想,对受封的党羽说:“朕对众卿的封赏数目不变,银子多少先让中书令孙秀暂时开条记着,大家收好条子,待国库充盈后,再行兑付。”这便是“打白条”的起源。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狄仁杰是如何从名臣变成神探的     (随感杂谈一   共五十六篇)

三. 闲话“封建主义”               (随感杂谈二     共六十篇)

四. 趣说好丈夫秘笈                 (随感杂谈三     其五十篇)

五. 第一个用文字描述欧洲的中国人     (随感杂谈四     共六十篇)

六. 京冀津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七.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八.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九.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一.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二.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三.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影像深圳                      (图说深圳     共二十九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