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成为历史之谜的原因
几百年来,建文帝出亡以后的踪迹,始终成为人们不懈探究的历史之谜。本人不久前曾写过《在日本发现了建文帝的后裔》一文,试图探究建文帝的下落,其实,本人也自觉该文难以自圆其说。正因为建文帝己经成了历史之谜,故此诱人去探谜、去解谜;现写此文,意图再探历史之谜。本来,建文帝出亡以后的踪迹是有线索可循的,可是,为什么线索竟会消失,而使之成为历史之谜的呢?
朱棣起兵,谓之“靖难”,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效周公辅成王”,可就在他因“靖难”而攻破京城后,他要辅佐的“成王”却不知了去向,这难免会使人们心生疑窦,坊间遍布疑云。此“疑”乃是朱棣的心头大患,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他能否坐稳那张龙椅。由是,斯时就成了对建文帝问题的绝对敏感期,而朱棣对这一时期内的敏感人物的处理也特别残酷。譬如:在政治上不能与朱棣保持一致的方孝孺、铁铉、景清、练子宁,下场都很惨;方孝孺被灭了十族,铁铉被下了油锅,景清被剥皮碎肉,练子宁被割了舌头。斯时,血淋淋的事实就在眼前晃动,即使出于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任何知道建文帝行踪的人,也得把严自己嘴上的开关了。这就是朱棣为了清除建文帝的一切影响,包括所有文字记录和建文年号的绝对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内,传递任何有关建文帝踪迹的言论和文字都有可能掉脑袋。因此,经过绝对敏感期对有关建文帝文字记录的反复清理,使本来可以清晰了解建文帝踪迹脉络的线索,就这样在官方的文字记录中消失了。
从清初吴乘权等人编纂的《纲鉴易知录》看,公元1402年的“靖难之变”后,历经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三代,直至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建文帝朱允炆终于浮出了水面,有关建文帝踪迹的文字,在民间纪史的文字中均有记载,说是“不知去向”,其实历历在目。
《纲鉴易知录》有“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夏五月,建文帝还滇”一条,称:“先是上命太监郑和航海通西南诸国,和数往来云贵间踪迹建文帝,帝东行至善庆里,是月复还滇。”结合郑和第一次至第三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1405-1407年,第二次1407-1409年,第三次1409-1411年)来看,此文记载的“和数往来云贵间踪迹建文帝”,恐怕并非出于杜撰与猜测。
据《纲鉴易知录》记载:“永乐五年(1408年)夏六月,建文帝白龙庵灾,程济出山募草。”为了给“踪迹建文帝”作证,《纲鉴易知录》中还有:“永乐七年(1410年)春三月,建文帝复至白龙庵”一条,称:“工部尚书严震使安南,密访建文帝,忽与帝遇于云南道中,相对而泣,帝曰:‘何以处我?’对曰:‘上从便,臣自有处。’夜缢于驿亭中。帝复结庵于白龙山,寻复舍白龙庵他去。”虽然都负有“密访建文帝”的使命,但严震却与郑和不同,严震是建文帝的旧臣,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犹在,旧主情难了,新君命难违;在对建文帝行踪绝对敏感的永乐年间,处在“两难”之中的严尚书,只能选择“夜缢于驿亭中”自处了。
明成祖朱棣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进入了相对敏感期。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4年)秋,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是为明仁宗。据《纲鉴易知录》记载:“是年冬十一月,赦奸党族属,并放还家,给还田产。上谓侍臣曰:‘方孝孺辈皆忠臣也,宜从宽典。’”对于建文帝朱允炆,朱高炽的感受与其父朱棣相比,显然有别。惨死于朱棣之手的“方孝孺辈”,不仅由“奸党”变成了“忠臣”,而且予以“宽典”。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标志着对建文帝的“敏感度”开始降温了。据《纲鉴易知录》记载:“是年冬十月,建文帝下江南,至史彬家。十一月至宁波,渡莲花洋。”这是建文帝出亡二十余年来,首次见诸于文字,“下江南”是首次,直接到故臣之家也是首次。这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史彬不再会因建文帝而遭难;二是史彬不会因保全自己而拒建文帝于门外。
敏感度的降温,并非敏感度消失。朱高炽固然不是朱棣,却是朱棣的直接继承人,是“靖难之变”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正史对建文帝的记录仍是忌讳的。故,类似以上这样的文字记录只可能出现在民间,诸如类似《纲鉴易知录》的记载。
朱高炽在位一年就驾崩了,继承皇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在位十年,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去世。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此时,乃为对建文帝敏感度的消弥期。
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发生了一件“建文帝被执赴京师”的大事。《纲鉴易知录》是这样记载的:“建文帝好文章,能为诗歌,至是出亡盖三十九年矣。会有同寓僧者,窃帝诗,自谓建文帝,诣思恩知州岑英,大言曰:‘吾建文帝也。’英大骇,闻之藩司,因系僧,并及建文帝,飞章以闻。诏械入京师,程济从。”这段文字至少透露出三个信息:一是建文帝的诗文被同住的僧人所窃,该僧还跑到思恩州府大叫:“吾建文帝也!”;二是知州岑英大惊,即报藩司,并飞马报朝廷。皇上下诏押解该僧入京;三是一直保护建文帝的旧臣程济也随同前往。此事震惊了京城。
据《纲鉴易知录》记载:“僧称年九十余”,年龄不对,是时建文帝朱允炆年方六十四,显然,僧是假冒建文帝。但是,假“朱允炆”却说出了他的真要求:“且死,思葬祖父陵耳。”所以,与其说此僧假冒朱允炆以求其名,还不如说此僧是在与真建文帝演双簧,以探知当局的容忍底线。否则,一直保护和照顾建文帝的程济也不会随同进京了。在假朱允炆探出底线后,真建文帝终于现身了。由是,就有了“御史密以闻”,就有了老太监吴亮与建文帝朱允炆相见后的确认,就有了皇家的“迎建文帝入西内。”一个“迎”字,表明了朱棣的重孙朱祁镇对朱允炆的接纳,至此,建文帝的“敏感期”己基本消弥。难怪程济事后会感叹说:“今日方终臣职矣。”
据《纲鉴易知录》最后交待:“建文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对朱棣一脉的皇室当局而言,这“不封不树”四个字,倒是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也正是由于这个“不封不树”,使得在所有的官方文件里,没有了建文帝的任何痕迹。也正是由于官方文字的缺失,才引来了民间的不同记录和坊间的各种传闻。而随着传闻的多样化和时间的消蚀性,遂使原来脉络清晰的关于建文帝出亡的历史真象,终于在真真假假的各种版本的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了至今难解的明朝最大的历史之谜。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为避酷暑出奇招
(随感杂谈一
共五十一篇)
三. 第一个用文字描述欧洲的中国人
(随感杂谈二
共六十篇)
四. “表忠心”表得丢了性命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 《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京冀津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七.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八.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九.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一.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二.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三.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这里的冬天暖洋洋
(图说深圳
共二十六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