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说“两口子”是怎么来的

(2011-04-22 06:42:10)
标签:

夏贺良

建平

周公

蒙汗药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戏说“两口子”是怎么来的-词海拾遗

                .夫妻为何称“两口子”

     “两口子”一词,见诸《现代汉语词典》等,其词义解释为:“指夫妻俩”。夫妻称“两口子”,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话说乾隆年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两人一见钟情。而石万仓除了仗势欺人、凶恶成性外,还是一个酗酒成性的家伙,因为一次饮酒过度,石万仓醉死了。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把状告到县衙门,状告曾素箴因奸谋害亲夫。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并把二人从县府押到京城。合该张、曾二人不该死,一次,乾隆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除了感到有冤情外,还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亲自到狱中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也确有冤情,便有心救他。不久,乾隆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当乾隆弄清楚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与曾素箴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愫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御批发配到“两口”,真是喜出望外。两人到了各自的发配地后,时常互往互来于“两口”之间,甚是自由。由于他俩常常来来往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久而久之,就被人们称之为“两口子”了。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衍指“夫妻俩”。

              .为何把睡觉称为“梦周公”

     “梦周公”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孔子说:“我己经衰老得很严重了,我也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那么,“梦”和“周公”又有什么关系啊?原来,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死后,周公尽心辅佐武王年幼的儿子成王,使周初出现了繁盛的“成康之治”。周公的许多事迹,都成为后世的榜样,所以孔子对周公推崇备至。孔子认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范,周初执行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倡导周公的礼乐制度。由于孔子对周公十分尊崇和敬重,不由得让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经常梦到周公。后来,人们就以“梦周公”来表示对先贤的缅怀之意。如今,已大抵用来形容“做梦”或“睡觉”之类了。

              .“巧取豪夺”溯源

     “巧取豪夺”有时也称为“巧偷豪夺”,比喻用卑鄙的手段占有别人财物或利益。其实,这一成语来源于书画史上的一段趣事。宋朝著名书画家米芾,其书法既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被苏东坡盛赞为:“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还精于书画鉴定收藏。但他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经常用“调包”这种欺骗的手段来“偷”取别人的名贵字画。因为平时,但凡听说谁家有名贵字画,米芾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实则临摹。他的临摹手段极其高超,可以临摹得和原作几乎一模一样,完全可以以假乱真,然后,他把临摹品还给人家,自己留下真迹。

     米芾非常喜爱唐朝沈传师的书法,他在长沙做官时,听说某寺有沈传师的真迹,便去寺院以求借观。不曾想,真迹借到手后,他居然趁寺院不备,携帖扬长而去。如此豪夺,寺院将他告到官府,他仍然抵赖不还。因此,苏东坡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中讥讽他“巧偷豪取古来有,一笑谁做痴虎头”。“巧取豪夺”便由此而来。

                .“不合时宜”的由来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从做了皇帝以后,刘欣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公元前3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去世了。时任黄门待诏的夏贺良向哀帝上表奏道:“汉朝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年就是因为没有顺应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生病已经很长时间了,天下又多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能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而又不照做,各种灾祸就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汉哀帝听信了夏贺良这番话,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即丁太后死后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并且,把计时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便想乘机干预朝政,结果遭到朝中大臣们的反对。汉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便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调查,得知他们实际是一伙骗子。由是,又在八月间下达诏书,书曰: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并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得到永远安宁,我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误信了他们的话,但此话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人的所言所行,都是违经忤古,不合时宜之事。六月甲子的诏书,除大赦一项之外,其余事项,全部废除。由是,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也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极刑。而“不合时宜”这句成语却随着发布的诏书流传了下来。

                 .蒙汗药原来是良药

     蒙汗药多用于盗贼抢劫或某些人干不光彩的事时所用。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就经常提到蒙汗药。据说,被蒙汗药所蒙晕的人,昏倒后一时半会儿醒不过来,可任人摆布。那么,蒙汗药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真是百害而无一利吗?其实,蒙汗药就是古代的麻醉剂,它本来是使用于做外科手术的,可却阴差阳错地被歹人用来做偷花盗色,谋财害命的勾当。据记载,古代中医用的“麻沸散”即蒙汗药,是由蔓陀罗花、生乌草、香白芷、当归、川芎等组成。虽说是何人何时用蔓陀罗花制成蒙汗药用于傍门左道不得而知,但古书中有关此药的记载却不少。据说三国时的名医华佗在给病人做外科手术时,就会使用“麻沸散”。宋代的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司马光所说的曼陀罗酒,其实就是蒙汗药混入酒中。总而言之,把麻醉药变成蒙汗药,把救人药变成害人药的害群之马,古往今来,应该还是个别现象。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皇后”称谓的来历             (随感杂谈一   共四十六篇)

三. 明太祖朱元璋与文化人           (随感杂谈二     共五十篇)

四. 探究岭南文化与粤语的成因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 《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七.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八.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九.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 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一.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二.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三.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这里的冬天暖洋洋              (图说深圳     共二十六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