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虎作伥,“伥”是“神马”

(2011-01-18 06:56:09)
标签:

鲁迅

中国

《太平广记》

老虎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为虎作伥,“伥”是“神马”

     成语中有“为虎作伥”一词,但,“伥”究竟是“神马”东西呢?据说,“伥”也是鬼的一种类型,但又不完全是鬼。普通的人,死后只能变成一般的鬼;只有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才能变成“伥”。所以,“伥”在冥界中算是一个异类。鲁迅在《朝花夕拾.后记》中说:“老虎噬人的图上,也一定画有一个戴高帽的角色,拿着纸扇在暗地里指挥。不知道这就是无常呢?还是所谓的‘伥鬼’?”

     “伥”,就是专门配合老虎,帮助老虎做坏事,指引老虎吃人的帮凶、跟班和狗腿子。“伥”要是坏起事来,决不亚于老虎吃人。因此,这可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鬼。

     “伥”,也算是鬼中的老资格了。因为宋代的《太平广记》中就有了关于“伥”的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鬼多的国家,譬如:魑、魅、魍、魉;中国还有许多与鬼相关的虚无的东西,譬如:魂、魄、魔、魇。在我国的字典中,这些飘缈的的东西统统归于“鬼”部。但是,身份与鬼相同的“伥”,却是个例外,归属到了“人”部。为什么会这样定性?不想,也许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仔细一琢磨,就会觉得有点奇怪了。为什么“伥”不在“鬼”部,而是在“人”部呢?

     我认为,那位造字的老祖宗-仓颉,在构思设计这个“伥”字的时候,一定很费了一番脑筋。说他是鬼吧,他又不像鬼,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非常像人;说他是人吧,他又真不是人,因为他千真万确成了老虎的盘中餐,进入了大虫的消化系统,并化作虎粪归于大自然了。死了,怎么又不是鬼了呢?

     据民间传说,通常意义上的芸芸众鬼,己经不具备他活着时的那些心眼了。一旦成鬼,头脑也就相对简单化了。譬如:僵尸鬼就不会拐弯,只会一个劲地蹦着往前冲;又譬如:吊死鬼、淹死鬼,三魂悠悠,七魄荡荡,别无其它目的,就是直扑楞登地要找个替身,好让自己投胎转世。当然,那些子虚乌有的《聊斋》故事,是属于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范畴,但仔细追根究底,似乎也可以证明,人死变鬼后的思维方式,应该迥异于他活着的时候。而“伥”则比较特殊,他基本上还是按照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行事,是鬼而非鬼。因此,“伥”这个字就这样被划拉到了“人”部,这大概也是由“伥”的特性而定的吧!

     在宋代和宋之前,老虎是出没于中国广袤地域的常见的大型猫科动物。武松打虎,是在山东阳谷县的景阳冈;周处除三害,是在江苏阳羡南山,即今日之宜兴;即使是“苛政猛于虎”一词,也是源于当时虎害太多的原故。看来,黄河流域,山林荒野;长江流域,沼泽平原;都曾经是老虎出没肆虐过的地方。

     老虎多了,自然被老虎吃掉的人就多;被吃掉的人多了,自然“伥”也就多了。

     《太平广记》从卷四百二十六至卷四百三十三,共有七十二篇是关于老虎的记载,真可谓荦荦大观。其中有数篇提到了“伥”,则令人眼界大开。所以,对于“为虎作伥”的“伥”,是如何作?作些什么(神马)?也就稍稍有了一点了解。

     “虎”与“伥”,论职务,一个是长官,一个是长随;论级别,一个是上级,一个是下级;论名份,一个是老爷,一个是仆役;论待遇,一个可以在特快的软卧中安睡,一个只能坐在包厢外的过道窗凳上假寐。所以,跟班跑腿的“伥”,要比动嘴的“虎”,辛苦得多,劳累得多,费神得多。然而,“伥”却乐此不疲。

     “伥”在鬼中是属于最堕落、最无耻、最下贱的一类。他首先要为老虎跑腿效力,其次要为老虎帮凶作恶,再则要为老虎鸣锣开道,最后,还要为老虎侍候场面。“伥”虽然是被老虎吃掉后变的鬼,但决没有鲁迅的《女吊》中,那个女鬼的复仇意识,也没有传说中的鬼魂那种投胎转生的迫切愿望。他心甘情愿为老虎当奴仆、当马崽、当马前卒。观“伥”之卑劣行径,与当年小鬼子进村时,那些脚蹬洋单车,头戴黑礼帽,身穿纱褂裤,眼架太阳镜,满口镶金牙,钭挎盒子炮,跑在最前边的走狗汉奸,极其相似。

     如果没有汉奸带路指引,就算鬼子进了村,也未必弄得清,谁是“八格牙路”,谁是武工队员,谁是抗属,谁是百姓,谁该“米西米西”,谁该“死啦死啦”。这时候,汉奸所起的作用,就与“伥”一样,起到了为虎作伥的作用,成为中国人的致祸之根源,灾难之发端。

     在中国,不论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只要出现“为虎(各种各样的虎)作伥”的汉奸或类似汉奸的“伥”,中国人就不会有太平的好日子过。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的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新编孟子当市长传奇           (随感杂谈一   共二十二篇)

三. 明太祖朱元璋与文化人         (随感杂谈二     共五十篇)

四. 探究岭南文化与粤语的成因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 《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七.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八.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九.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 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一.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二.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三.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这里的冬天暖洋洋            (图说深圳     共二十六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