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为何热衷摆宴
当了六十年皇帝和四年太上皇,活了将近九十岁的清朝乾隆皇帝,早年算得上英武睿智,有所作为。可到了晚年,却渐渐地失去了早年的清醒,慢慢地走向了早年的反面。史书称他“性喜夸饰”,“好大求功”,“晚年倦勤”,“蔽于权幸”。这些中国历代老年统治者的毛病,他都拥有。想想也是,都耄耋之年了,还在那儿发号施令,能不误事误国吗?
其实,皇帝也真不是什么真龙天子,脱下龙袍后,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譬如乾隆,到了晚年,就和中国很多老年人,尤其是曾经功成名就,处于高位,颐指气使的老年人一样,有四怕和四好的人性弱点;四怕就是:怕冷清、怕冷场、怕被冷落、怕人们对他冷冷淡淡。四好就是:好热闹、好排场、好被恭维、好大家向他鞠躬致敬。
最有意思的是,晚年的乾隆皇帝居然找到了祛除四怕,满足四好的办法。具体办法就是在紫禁城里举办盛大的宴会,招待王侯将相、宗室耆老,热热闹闹地让这些人大唱赞歌。因为,凡赴宴者,吃满汉全席,喊万寿无疆,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何乐而不为?于是,乾隆皇帝想出许多名目,把人找来陪他吃饭。在大宴小宴,贺宴寿宴上寻找那种被人吹捧得美滋滋的感觉。可时间一长,觉得老是现任官员在给他唱颂歌,看的都是熟面孔,听的都是老调子,老头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发明的词)嫌不够过瘾。于是,别开生面,让己致仕为百姓的老官也加入到礼赞大合唱中来。这就是清人昭连在《啸亭续录》中描写的“千叟宴”。
据昭连说,千叟宴始于康熙。“癸巳年,仁皇帝(康熙)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乾隆乙巳,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决定开千叟宴,庆祝乾隆登基五十年。原来规定四品以下,六十五岁以上者可以入席,一算,人数己近三千。他觉得不过瘾,又将与会者年龄标准降低,凡在京四品以下,现任、原任各员,年过六十(含六十),均准入席。这样,吃宴席的人数就达到三千九百之多,超过他祖父康熙千叟宴人数的一倍有余。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历八十六岁时,正好是他登基六十年,又逢禅帝位于嘉庆。于是,搞了个排场更大的宴席,六十岁以上的与会者达近六千人,其中百岁老翁就有十多位。又是作诗,又是联词,大吃大喝连续好几天。其盛况超过了他前几次的生日庆典,登基庆典。
那种得睹天颜之激动,得吃华宴之兴奋,得以进紫禁城之三生有幸,得以远远朝皇上磕头之终生难忘。雀跃之状,欢呼之声,热烈之情,响遍皇城各个角落。虚荣好胜,喜谀夸功的十全老人,自然是找到了被众人赞颂的感觉,自然是龙心大悦。
高兴是高兴,愉悦是愉悦。可这样的饭局,该忙煞几多人?开几千人的饭,摆几百张台,厨师、采办、服务员、卫生保洁员等等火头军,恐怕也得大好几千人。而且,还得忙上好几个月,才能保证这顿饭局不出任何纰漏。这还没算上为了使这顿饭局能安全和谐地吃下来,所动用的拱卫京师的禁卫军呢!
哄一个老头子高兴,若是放在普通百姓家,所花费的成本应该不会太高。而要满足一国之君的虚荣,找几千个老头子来给一个老头子磕头喊万岁,那可就不是一点点银子可以打发的了。因为不用皇帝老头子自己掏腰包,所以,偌大一笔巨额开销,就得由全国老百姓来为他买单了。这样的活儿干多了,满清能不衰败吗?!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今古职场求职趣事 (随感杂谈一
共十二篇)
三.观吴佩孚批示有感
(随感杂谈二 共四十一篇)
四.一条鸿沟造就了大汉王朝
(随感杂谈三
共四十四篇)
五.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六.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七.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八.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九.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