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给穷人盖房子的皇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后,居住成都时,在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中,为天下无房居住的寒士也包括他自己,而发出的无奈感叹。可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身后的几百年中,还真有皇帝为穷人盖起了遮雨御寒的安居房子。
先来看看宋朝皇帝是怎样为穷人盖房子的吧!
北宋政府在首都开封设了四家“福田院”,每家福田院都有几百间住房,凡是逃荒入京的流民,赤贫破家的市民,无人奉养的老人,都有资格在里面居住,不管住多长时间都免费。不光住免费,吃也免费,政府供应一日三餐。不光吃住免费,就连看病也免费,太医院的御医定期给穷人做身体检查。
有人会说,这个福田院不就跟时下的救助站差不多嘛!那可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没去过救助站,不敢乱说。不过,各位仔细品品就知道了。
到了南宋,福田院没有了。政府开设了分工更明确、服务更周到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院,其中安济坊的功能是慈善医疗;漏泽院的功能是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居养院的功能是让遭了天灾的居民和无家可归的乞丐得到住房保障。这个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期。
住房保障做得最好,甚至有些理想主义的朝代是明朝。确切地说,是明朝初年。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知道穷人没饭吃、没房住的滋味。所以,他做了皇帝后,就要求手下官员,一定要让全国所有没饭吃的人都能填饱自己的肚子,没房住的人都能住上自己的房子。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七年八月(1375年),朱元璋给首都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找一块空闲土地,盖二百六十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住。一个月后,他又给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给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这两道圣旨下发后,南京和上海的地方官雷厉风行,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朱元璋很高兴,认为试点成功,想在全国推广。在当年年底,就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这就是说,命令天下的市县领导,都要去访贫问苦,对无依无靠的穷人,每月都要给饭吃,给衣穿,没有房子住的,国家要给房子,而且全国都要这么做。
中央的官员一想,这办不到啊!于是就找朱元璋陈述困难,朱元璋说:“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们在我手下做官,是我的辅佐,应当体会我的心情,我可不想让我的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住,哪怕只有一个也不行!
也许朱元璋的要求有点高,当时大明刚从战乱中建立起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给全国每一个无房者提供免费住房。他手下的官员,在执行他的旨意时,肯定是阳奉阴违的。不过,不管最终执行得如何,朱元璋的出发点和理想是好的。中国有那么多皇帝,他是第一个逼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给穷人盖房子的皇帝。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古今的很多演义和文章中,都把朱元璋描述成了一个使用严刑酷法,杀戮功臣的残暴皇帝,本人也写过类似的文章。细细想来,朱元璋还真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脸谱化语言来描述的皇帝。他使用刑法严峻不假;他滥杀功臣也不假;他严惩贪官污吏,把贪官剥皮实草(把人皮剥下后,塞进干草,还原成人形后立于公堂),以儆效尤更不假。而他减轻徭赋,休养生息,使明朝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真的;他关心百姓疾苦,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逼着官员给天下穷人盖房子就更是真的了。如果杜工部地下有知,看到朱皇帝为天下寒士盖房子,不知会不会从地下爬起来,山呼万岁呢?!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古今相似的政府征地方法 (随感杂谈一 共十四篇)
三.观吴佩孚批示有感
(随感杂谈二
共四十一篇)
四.一条鸿沟造就了大汉王朝
(随感杂谈三
共四十四篇)
五.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六.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七.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八.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九.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一.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二.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三.深圳纪事 (图说深圳
共二十五篇)
十三.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