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科举制度的反思 感谢草根名博[大讲坛]/文化博客[读书随笔]/论坛[文化漫谈]推荐
读中学时,就读过从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选作阅读课文的故事:《范进中举》。在课堂上,老师就文中范进中举一事,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辛辣的讽刺。一直以来,也接受了这样的观点:科举制度是腐朽的,是没落的,是束缚人的,是应该彻底被废除的。直至经历了若干风云变幻后才开始思索,事情果真如此吗?
自清末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以及被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后,中国的对外战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至此,从上到下的中国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外国船坚炮利的威力。于是,不少文人学士、高官大吏,就把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归咎于中国文化不如西方,尤以科举制度是使中国文化落后之根源;都认为,科举制应予废除。
于是,在公元一九零五年,由袁世凯、张之洞等联名上奏废除科举制,改由西方的学校取而代之。准奏之后,在全国各地,县里设小学,省里设中学,北京设京师大学堂。从此,中国自隋唐以来,延续一千五百年的科举制度被连根拔了起来。
进而,自“五四”运动伊始,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更是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被废除的科举制度,视为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十恶不赦的罪魁祸首,必欲彻底清除而后快。受此影响,恨不得连祖宗写的方块字也一并扫除干净,从此使用洋文。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转眼又是百年。再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些曾被糟踏得不成样子的东西,竟然又让人们看到了它的闪光之处。
废除科举制,改变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各地设立大、中、小学校,使中国人识字的比例大幅提高,这是一种进步。但是,科举制度并非只是关系教育一事,它还是中国延续千年的用人制度之根本。
追溯至三皇五帝,遵循的是禅让制。谁有本事推举谁,谁的威望高谁就上。但自大禹传位于其子-启,建立夏朝后,中国开始了世袭制。从此开创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习俗,一直发展到魏晋九品中正制的二千多年间,皆为世袭。谁的门第高谁接班,谁当官。
自隋唐以降,科举制取代了世袭制。科举用人凭的是知识水平,取官以知识的水平高低为衡。不分贫富,只要进士及第,国家皆任命为官。这是一种进步。一直到明朝,包括西方的鬼佬在内,无不对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赞不绝口。
这种不论阶级,不讲出身,不计贵贱的取仕制度,千百年来诱惑着无数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吸引着学子们发奋读书。以知识水平取人,做文人是要有操守的。正如宋人张哉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所以,各个朝代都会出现舍身直谏的言官。
知识水平的高低,其中蕴含着文人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这也保证了朝廷用人取仕有了一个基本的条件。正是这个基本条件,使得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源源不断地为最高统治者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一流人才。由此可见,科举制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制度,它更是一种用人制度,而后者正是封建统治者要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用意。
废除科举制度以后,由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政府不再分配做官。这些读书人开始走上社会,以知识为谋生手段,去当教师、律师、医生、工程师等等(要想做官,需另辟蹊径),社会少了一个士大夫阶层,多了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于是,在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四民:士、农、工、商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学”(即知识分子)。士大夫向知识分子转换,是知识分子由社会中心走向社会底层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标示着昔日倍受恩宠的文人被彻底边缘化了。伴随着读书人从权力核心的逐渐流失,而这个核心所空缺出来的位置又亟需填补,就这样,又掀起了一股农、工、商阶层向权力核心急速移动的潮流。数千年来被压抑着,从未接触过权力的那些人们,急不可耐地填补了士大夫留下的空缺。中国的统治权力于是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即由读书人向农民和商人交接班,中国的官僚开始变得职业化了。过去读书人做官要有的基本理念和做人操守,被急促而来的那些人彻底的抛弃了,彻底的拔除了。做官不再讲究什么基本操守与基本条件,谁有关系谁上,谁有钱谁上,谁有手段谁上。在拥挤中,被挤下来的多是些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而爬上去的只能是那些会手脚并用,能拳打脚踢的厉害角儿。于是,官场再也没有了读书声,也丧失了基本的操守和理念。
自从让不少人诅咒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又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多少变化?在这一变化迅速的蔓延中,又有谁能自觉地体味到这些变化的因果之链呢?云卷云舒,似水流年,当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顾废除科举制度以后,社会用人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难道科举制度就真的像范进中举那样可笑吗?难道不应该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反省的吗?!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学会修身乃今日当务之急
(随感杂谈 共三十四篇)
三.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四.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五.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六.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七.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八.深圳纪事
(图说深圳 共二十二篇)
九.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