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吃了吗?”

(2009-03-20 07:14:12)
标签:

冒辟疆

厨娘

问候语

首辅

张居正

无锡

分类: 随感杂谈一

                     闲话“吃了吗?”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首页/博论坛[文化漫谈]推荐及置顶

     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一定记得,“吃了吗?”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人们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语。用这样的语言见面打招呼,在我国的东西南北己经通行很多年了。

     “吃了吗?”,在中国是占有很重份量的。“民以食为天”,国人对于这张嘴的“吃”,颇有不顾一切和肯下本钱的勇气;只知道吃肯德鸡、麦当劳的老外,肯定是不会理解的。

     明末,江南才子冒辟疆,有一次在家乡如皋的水绘园请客。为了风光,特地慕名请来一位淮扬大厨主持菜式。谁知来者却是位女子,而且,还毫不客气地坐在上位上问:“请问冒公子,打算订什么等级的酒席?”尽管冒辟疆富甲一方,风雅清高,还是不能免俗地询问等级的区别,以便选择。厨娘告诉他:“大体上,一等席,羊五百只;二等席,羊三百只;三等席,羊一百只;其它猪鱼鸡鸭,按同数配齐就是了。”冒辟疆一听,张开的嘴巴就合不上了;可话己出口,柬己发出,只好认栽地说:“那就来个中等的吧!”

     到了宴会那天,厨娘穿着盛装来了,她根本不动手,却像元帅似地指挥着百十来个厨师上下忙碌着。那三百只羊牵来后,每只羊只取唇肉一斤,余皆弃之不用。冒公子见如此铺张,顿时大惊失色。厨娘见他的嘴又合不拢了,便告诉他:“羊的精华全在唇上,其余部分无不又膻又臊,是不能上席的。”这顿饭吃下来,所花的银子,恐怕连董小宛都要心疼了,她好几年的脂粉钱,也用不了这许多。

     还有一位明代嘉靖年的首辅张居正,也是一位了不得的刁钻吃客。他喜欢吃“鸡舌汤”,那一碗汤端上来,至少要杀掉一二百只鸡才能做得到。有一年,他奉旨归葬,从北京回湖北江陵老家省亲。一路上如何应付这位皇帝老师的刁钻嘴巴,可让沿途州县衙门的官爷们伤透了脑筋。《玉堂丛话》语:“始所过州邑邮,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而钱普无锡人,独能为吴馔,居正甘之,曰:‘吾至此仅得一饱耳。’此语闻,于是吴中之善为庖者,召募殆尽,皆得善价而归。”也就是说,开始张居正所过州县,驿站所提供的饮食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上百种菜式。他却不愿意伸筷子,说是没有合口味的。唯有无锡人钱普,会做吴馔,才使他饱吃了一顿。从此,张居正所过之处,官衙都用高价召募江淮庖者,侍候首辅,一时高手都被召尽了。由此可见,张居正是如何的口味之高,舌头之刁,嘴巴之难伺候。

     从以上无锡的庖者,淮扬的大厨,杭州的掌勺;可以看出江浙一带饮食之考究、之精美、之发达,由来己久。所以,一个“吃”字,在吴侬软语体系里,便使用得无比广泛起来,其字义与饮食及嘴巴甚至都风马牛不相及了。

     小时候,因为叔叔、伯伯、姑姑都住在上海,所以,寒暑假经常去上海玩,便晓得了上海人的一些“吃”话。譬如:被人按住,打了一顿屁股,叫“吃生活”;被人训斥,还不敢还嘴,叫“吃排头”;被人告了状,引起了麻烦,叫“吃官司”;被人用曲起的中指敲了脑壳,又不敢还手,叫“吃麻栗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叫“吃白相饭”……工作以后,到上海玩的机会少了,偶尔出差路过,也是蜻蜓点水。自老人们走了以后,就更懒得去了。不晓得童年听过的这些市井弄堂里的语言,现在是否还挂在人们的嘴边。

     如果将“吃”字的本义衍生开去,简直成了一个万能的汉字。怎么用,怎么是。譬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问候语“吃了吗?”,一个“吃”字就变成问候的语言了。不管地处东西南北,两人见面,张口就是“吃了吗?”,那怕刚从厕所出来;这可不是在故意搞笑,而是百姓被饿怕了的条件反射。又譬如:考试考砸了,称之为“吃鸭蛋”;老婆看见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交道打得太多,起了酸意,称之为“吃醋”;贪污受贿,以公肥私,称之为“吃冤枉”;什么便宜都被你占了,称之为“大小通吃”;什么便宜也没有占到,称之为“吃亏”;到了文革期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的“最高指示”,也是抓住“吃”字,做出的新文章。

     总之,国人之所以在“吃”字上能够如此浮想联翩,频繁使用,很大程度上与数千年来“民以食为天”这一主旨有关。中国老百姓,无论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到头,无一不为喂饱这张无底洞般的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活着,自然事事离不开,处处用得着这个“吃”字了。

     数千年来,因为小农经济,靠天吃饭,经不起天灾人祸。而动乱不安,战火硝烟,贪官污吏,暴君虐政,更是农民的苦难之源。所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背井离乡,饿殍遍野,在一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是屡见不鲜的事。唯其如此,“吃”就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第一诉求。因而,人们在温饱没有得到满足的年代,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就顺理成章了,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明朝大贪官严嵩父子      (随感杂谈   共二十四篇)

二.青海湖的蓝色诱惑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三.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四.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五.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六.家乡寻踪                 (家乡纪事    共十篇)

七.环球一日游               (图说深圳  共二十二篇)

八.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