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岱良吏传遗篇
(2023-01-19 08:46:34)
标签:
泰安历史杂谈 |
泰岱良吏传遗篇
——新校本《毛澂集》序
周
我生长在泰安外家,儿时常听家中老辈念叨起一位“毛官”,说他与祖上钱公奉祥、寅宾两先生交谊深厚,并言家传一方端砚即当日“毛官”所馈赠。年岁稍长,得知老辈口中所说的“毛官”,便是被称作“西蜀名流东邦良吏”的毛澂(蜀云),其为四川仁寿人,清末曾任泰安知县(后裔并寓家于此)。及游普照寺,见到先外高祖钱寅宾先生书丹《重整上书院记》,所记乃“蜀云父台”泰山兴学政绩,可证老辈所言两家交契不虚。自此开始留意有关毛澂的史料,几经搜访,仍感零散支离,难以缀合。后有幸自岱庙藏书中检获一册《稚澥诗集》,乃毛澂诗作汇录,从中得观其生平大略,深感其人文章吏治皆有声一时,而泰安治绩更卓然可书。遂以诗、志(方志)互证,撰写一篇《毛澂与泰山》,交《仁寿文史》发表(1991年第6辑),这是我考订毛澂史料之起始。
小文刊发后,为毛澂曾孙、时任教于台湾中兴大学的毛铸伦先生所见,慨赠多种家藏史简以助研讨。遂产生校订毛澂诗文的设想,铸伦先生对此也极表赞同,表示书成稿后可在台北梓行。但梳理材料后,感觉所作泰半涉及巴蜀风物,而我识见仅限岱域,董理为难,不得不怅然搁笔。
此事转眼过了三十年,但我对毛澂史料仍时加关注,希望能有后来者填补此乡献阙略。有一天接到了杜泽逊老师的电话,告知他的研究生李佳杰同学正在从事这一课题,介绍与我联系交流。不久佳杰便来泰安造访,交流中获知其生长仁寿,与毛公同乡,自少小便瓣香先贤,发愿整理乡邦著述。初负笈于四川大学,卒业后又投考至山东大学杜教授门下。其人生履迹,由西蜀而东鲁,巴风齐雨,恰与百年前的蜀云公相重合,征文考献又师承有自,简直是研究毛澂的不二人选。我携他赴泰山西湖廉政园,拜谒了新立毛公铜像,并奉赠相关资料以助校工。不久之后,佳杰便将初定的《毛澂集》全稿发来。展读之下,颇多感发:
这部集子,整合今日可觅的各种毛诗版本,加以勘定,巨细无遗,又整合新发现之散佚诗文附后,堪为集成之作;复从各类史籍、碑志中广辑有关毛公之记录,许多采自稿本、碑石,文多新获,价值巨大;书末附列《毛澂年谱》,系统勾勒了谱主一生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使久湮不彰的毛澂行迹得以清晰呈现。虽然毛公史料挖掘尚有较大空间,但此汇校已是目前最为系统完备的文本,可为日后研究毛澂其人打下坚实基础。
展卷既竟,心中犹有余慨——在近世海桑变革中,毛澂子孙远离故土,播迁宝岛。其曾孙铸伦先生禀承祖风,矢心国事,树统帜于海隅,是台湾著名之“统派”领袖。而心念故土,曾多次往来仁寿、泰安两地,寻根慰祖。今佳杰书将付刊,惜铸伦先生已于前岁遽归道山,不及亲见。若九原有灵,定当因其先祖诗文百载后为乡人重光而欣慰无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