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文化与黄河

(2023-01-04 16:36:08)
标签:

泰安

泰山文化与黄河

 

 

1.黄河泰山称“河岳”

黄河与泰山古有“河岳”之并称。相传周公作《时迈》,诗中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周王安抚天地众神,以至黄河与泰山)之句。毛传称:“乔,高也。高岳,岱宗也。”据唐儒孔颖达解说:“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其守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为柴望之礼。柴祭昊天,望祭山川。巡守而安祀百神,乃是王者盛事。周公既致太平,追念武王之业,故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在后世诗人吟咏中,也无不把黃河泰山相联系。如唐李白《泰山吟》:“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元吴莱《新开河口同方养心望东岳》:“邹峄如锥掎远翠,黄河若带浇余浑。”明郑善夫《登泰山日观峰》:“东岳乾坤定,黄河一缕分。”黄省曾《泰岳》:“雾阙中天峻,黄河足下流。”查秉彝《登岱》:“天连北极千山拱,云拥黄河一线来。”陈庆《登泰山》:“落日犹回首,黄河窈窕流。”朱维京《登岱》:“日色浮金摇白马,天空如带走黄河。”李化龙《登岱八首》:“北走峰阴凌紫塞,西来练影落黄河。”王衡《登泰山顶时重九后一日》:“介水遥分洙泗白,黄河曲抱海潮红。”章忱《登岳》:“空光碧天合,倒景黄河流。”清蒲松龄《登岱行》:“黄河泡影摇天门,千峰万峰列儿孙。”郝允哲《和人登岱》:“万里黄河天半落,一轮红日海中浮。”钱琦《望岳》:“衣带一条黄河水,伟哉气象真豪雄。”冯询《秀子璞司马为徐树人刺史作泰山观日出图索诗》:“宇宙大文章,我只爱两笔。黄河从天来,泰山拔地出。”魏源《岱岳吟》:“登日观,俯黄河,水荡荡,山峨峨。”民国作家味农《泰山神驱逐日本民政署檄》:“泰山与北斗齐高,泰山与黄河并寿。”泰山黄河遂并列成为中华河山的代表。

对此,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许兴凯曾作诠释:“泰山!五岳之首的泰山!本来是我们中国的象征。国是个概念,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来代表他。这个东西不是河,就是山。比如德国的莱茵河,日本的富士山。我们中国也以河山比譬国土。这河,我以为就是黄河。这山,我以为就是泰山。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也是世界古文明的策源。中国的五岳本来是早年中国国境的五至。五岳以泰山为首,泰山可以代表我们中国。”(《泰山游记》,北平读卖社1934年版)

2.黄河灾异祭泰山

汉代《泰山记》云:“黄河去泰山二百馀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阯。”泰山四大奇观中“黄河金带”即摹此景象。由于地理距离贴近,使泰山与黄河在国家祭祀上产生密切关联。

汉武帝封禅泰山时,黄河决入瓠子河(今河南濮阳市境),泗、梁、楚一带连岁被灾。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乃自泰山至河,发卒万人筑塞,亲自临祭。所作《瓠子歌》中有“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之词。

明清时期,泰山“春秋常祀,诏领于有司,国家有大政事、大典礼,则特遣贵臣祭告,历代相沿,以为永制”(清李振裕《奉命祭告东岳庙碑》)。由于泰山同黄河休戚与共,所以每一次黄河事故,朝廷皆需遣使告于泰山,成为礼仪定制。如:

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遣内官监太监李兴等以香帛告泰山曰:“比者黄河不循故道,决于张秋,东注于海,既坏民田,又妨运道。特遣内外文武大臣,循行溃决之处,督工修筑。神其默相,用成厥功。使农不失业,国计不亏,不胜惓惓愿望之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世宗以黄河涨溢,遣山东巡抚沈应龙致祭泰山曰:“朕祗奉天命,主宰万民,夙夜兢惕,靡敢怠遑。兹者淮徐守臣奏称,去夏以来,黄河涨溢,水患异常,堤岸冲决,民舍淹没,运道淤塞,百姓阻饥,不能聊生,朕闻之恻然。惟神雄镇一方,永飨秩祀。兹宜体上帝好生之德,捍患御灾,俾浚筑工成,水循故道,民安常业,漕运疏通,惟神之显庥。币帛将诚,神其鉴之。谨告。”翌年(1554年)又以修浚工成,再遣沈应龙告谢泰山:“比因河水涨溢,粮道梗阻,已经遣官祭告。兹者明神显应,修浚工成,河通运达,国计有裨。特兹致谢,惟神歆鉴。谨告。”(明《泰山志》卷一《望典》)

除了皇帝为黄河致祭,治河大臣获得成功后也必告谢泰山,景泰五年(1454年)明廷因黄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乃遣左佥都御史徐有贞等往治张秋河道,大获成功,有贞遂祭泰山,作《登泰山》诗(明《泰山志》卷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决口沛县,朱衡以工部尚书总理河漕,定议开新河,筑堤吕孟湖以防溃,工成祭岱。隆庆六年(1572年)八月,河道总督万恭治河因势利导,用堤防约束,使之入海,乃恭祀泰山,有《祭泰山文》(《洞阳子集》卷十三)清嘉庆二年(1797年),山东布政使康基田也因“鬟河(治河)底绩,载礼岱宗(清金棨《泰山种柏树记》碑)

 3. 泰山石刻纪黄河

泰山历代石刻中,也不乏对黄河的咏颂。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汪坦刻书《诗经》句于《金刚经》大字东北石坪上。其刻为:“于皇时周!陟其高山,隋山乔岳,允犹翕河。”出自《周颂·般》,是周成王时歌颂武王的巡狩祀河岳的诗歌。般,古乐名,一般认为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乔岳:高大的山,指泰山。河:即黄河。壮丽美好周王朝,登上它的高山上。狭长小山大高山,众川流入黄河川。钱肃润认为《诗经·周颂》中有“于皇时周,陟其高山”是最早的泰山诗之一。

岱顶乾坤亭有明人杨彩并真书碑:“东观日本,西望河源。”想象泰山之巅可览黄河源头。又飞瀑岩有“河山元脉”刻石,清人文煜刻于咸丰十年(l860)。元脉原指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此处系赞黄河泰山乃是国家生机之源。

咸丰黄河改道,引发以祈河息患的进香活动,红门小碑林咸丰八年(l858)《张孟氏陈张氏等愿许进香碑》中便专述此“黄水为灾”之事。其文为:“近年来,兵戎竞起,黄水为灾,逆氛滋扰。仰荷泰山娘娘,广施德惠,普济生灵,卒令天灾不侵,地方静谧。信女张孟氏、陈张氏等,愿许进香四年,自咸丰五年为始,敬献钟鼓,六年敬献黄罗宝伞,七年敬献龙凤旃旛,八年敬献红门旃杆。兹值功成圆满之期,正宜仰答神庥之候,聊具信心,共证善果,谨将四方乐善好施群襄盛事者,永勒诸石,以志颠末。”一方进香碑,留记了黄河史上这一重大变迁。

4、黄河之神祀泰山

金龙四大王(谢绪)是明代兴起的黄河神。景泰七年(1456年),左都御史徐有贞请建金龙四大王祠于沙湾,金龙四大王被列入国家正祀之中,其祠宇在山东运河流域广泛出现。泰山地近运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泰安东北关铜器行铜商山西原泽郡孟养素,率其同贾于是土者数十人,以奔走东南,渡江淮,涉河汉,履险如夷,在岱麓建金龙四大王庙。分守济南道王纪撰碑记之。道光初年,泰安知县徐宗干为庙题联:“仰岱宗以济朝宗而注诸海,居山国无忘泽国有事于河。”(民国李东辰《岱联拾遗》)法国沙畹《泰山:中国人之信仰》描绘庙神:“大王庙全称金龙四大王庙,确知此庙敬奉的神人是谢绪。……此庙不大,龛中奉谢绪神像,右手执剑,左手提金炼条。两厢侍立男童女童,男抱玺印,女捧着敕书。再前供奉六位江河水神的牌位,头排为黄大王和朱大王,接下来分别为萧侯、晏侯、杨将军和九龙将军。”在金龙四大王祠中还附祀有盗跖,跖系春秋泰山附近大盗,民间称之为柳展雄。因跖附祀于金龙庙中,便被视为河神,如时人所称:“盗跖庙,今泰山实有之,或以为河神。”(清唐仲冕《陶山文录》卷十)系河神与泰山本土神结合的产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