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纂《济南名山志》的建议
(2023-01-04 16:37:15)
标签:
泰安历史杂谈 |
关于编纂《济南名山志》的建议
周 郢
“四面荷花三面村,一城山色半城湖。”近年济南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对水文化已予以充分重视,先后编辑出版了《济南泉水志》《济南泉文化通览》《济南泉水诗全编》等大型著作。而与之相比,济南名山研究则较为冷落,仅有李永祥先生《济南名山史话》等几本通俗读物,缺少重头学术专著。因此笔者倡议,编算一部《济南名山志》。具体意见条列于下:
一、济南诸山是大泰山组成部分
清代古文家姚鼐在《泰山道里记序》中云:“往昔在济南,秋霁登千佛山,望岱巅诸峰遥相接,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后人多为之名耳。”又许瀚《姜玉溪大令岱麓访碑图》称:“抑余谓岱麓云者,山脉磅礴蜿蜒所趋皆是,非仅谓一山也。新泰之孙夫人碑,肥城之孝堂山,东平之《张迁碑》、白佛洞,长清之灵岩,历城之龙洞、千佛,环拱密迩,固皆在岱麓包孕中。”都明确将济南名山纳入泰山范围。当代学术视野中,也多将济南市长清区、莱芜区、历城区南部诸山视为“大泰山”之一域。泰山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人所共知,不待繁言,济南名山为泰山山脉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也便明显可见。
二、当代泰山文化研究存在“重南轻北”现象
济南名山即属泰山北麓,与南麓主峰自应并重。在古人著作中,几无不重视济南支山,无论清《泰山志》《泰山道里记》《岱览》,均占有足够份量。但在当下实际研究中,却存在“重南轻北”现象,即只重视泰安境内主峰,而相对忽视济南地区支山。这除了体现在申遗、建设规划中,更显示于学术研究中。
就目前研究状况看,济南诸山除方山因灵岩寺、琨瑞山因神通寺向为学界关注外,其他诸山大多未进入学术视野,较少深度研究,也缺少重大成果。长期以往,势必造成泰山研究比重失调,以致于“泰山全体不备”。打破行政区限制,全面开展大泰山研究势在必行。
三、济南诸山文化学术价值巨大
济南诸山中,许多蕴含有巨大向学术价值有待研究。
如石固寨山(今济南市中区)南有“初平元(或三)年”隶书摩崖,残文存“阴阳三族鬼门从此上下”及“平安”等字。可证为汉献帝时物。此摩崖文字当与其时“泰山治鬼”说流行相关,十分重要。石固寨山。
张良一度隐迹于泰山西北之山峪中,长清娄敬洞山之娄敬洞、历城扶山之子房洞,皆传为张良潜迹之处。后世遂构为道观。是张良信仰在泰山的投影。
长清碛金山,嘉靖《山东通志》卷五《山川上》载:“西域译经三藏尝凿义井,以惠渴者,于石龛中发得金铜佛像,故名。”是关于义净研究向重要史料。
长清五峰山自金泰和中全真道士入驻,道观大兴。至明周玄贞奉敕领经为五峰主者,在道教中地位十分突显。是道教史重要课题。
四、《济南名山志》的编纂设想
设想中的《济南名山志》,应是以山为单位,每山之下统一设置篇目,如山体、庙宇、名人、石刻、艺文等(可参考《山东省志·泰山志》)。因与泰山主峰相比,资料有限,更应竭泽而渔。比如历史上编纂的《灵岩图集》《灵岩志》《五峰山志》等,可以将全书整理,附录在相关山的篇后。这部《济南名山志》的完成,将对将来编纂《大泰山志》(含济南诸山)有巨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