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巨额透支单是怎样生成的?二评“乌龙指事件”

(2014-02-18 08:16:16)
分类: 财经证券

巨额透支单是怎样生成的?——二评“乌龙指事件”

韩强
    在“乌龙指事件”光大一方一直在强调,是错单。其实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前两笔都是大单,第三笔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请看事实:9点41分,一位来自台湾的资深交易员郑东云分析判断180ETF出现套利机会,通过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发出第一组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71笔委托,委托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由于上述成分股中三只股票当天停牌,为不影响套利策略的拟合度,10点13分,郑东云发出第二组买入部分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02笔委托,委托金额不超过150万元。
    又有24只股票未成交,郑东云想尝试使用系统中的“重下”功能对未成交的股票自动补单,遂向程序员崔运钏请教。崔运钏在交易员电脑上演示并按下 “重下”按钮后,补单买入24只股票被执行。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此时程序实际执行的指令为“买入24组ETF一篮子股票”,并报送至订单执行系统。
  程序悄无声息地高速运转。从11点05分8秒至10秒之间,程序在2秒内瞬间生成2万多笔委托订单。其中6413笔委托直接发送到交易所,成交72.7亿元。
   订单生成系统中ETF套利模块的设计,是策略投资部交易员提出的需求,仅由该部门一位程序员参与开发和测试。订单生成系统中ETF套利模块的“重下”功能是用于未成交股票的重新申报,早在设计之初,程序员已错误地将“买入个股函数”写成“买入ETF一篮子股票函数”,此举意味着订单委托数量会呈级数放大。整套系统于2013年3月开始开发,“6月至7月开发完成,7月29日实盘运行,至8月16日发生异常时实际运行不足15个交易日。由于“重下”功能从未实盘启用,严重的程序错误未被事先发现。”
现在,我们进行分析:
    不是计算机硬件出了问题,也不是软件出了问题,而是人出了问题。因为“订单生成系统中ETF套利模块的设计,是策略投资部交易员提出的需求,仅由该部门一位程序员参与开发和测试。”而且,从来没用过,
    这当然是光大证券管理不严格,甚至可以说草率,而造成的。
    更严重的是市场管理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信用交易”,这是为培育机构投资者设立的。说白了就是允许他们先交易后付钱。其实早在2001年“基金讨论”中就有业内人士人士透露,机构可以用20%的保证金认购新股,所谓“散户”必须是100%,我们请问:这样的市场公平吗?如果,没有“信用交易”,即使光大第三笔单,有问题,也不会出现72亿大单成交。
    记得1995年,股市一听查透支,股市就跌。那时就有机构透支,而且券商还给股民办透支,不过是有条件的,当你保证金不够时,就强行平仓。那时是禁止透支交易的,所以,一听查用透支,股市就跌!
也许有人说,国外是允许“信用交易”的。我要说,那是有严格限制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且法律也不完善。因此,我建议,现在的股标交易应该停止止透支。等到法律健全了,市场公平了,再说吧!

杨剑波等光大内部人士复盘乌龙指案:对冲操作及公告已提前告知证监局(2014-02-15 10:35:5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7df1f0101jnjj.html
惊魂两秒钟
    就在同一个交易室内,酿下这一巨量交易的两位当事人正在紧急撤单。其中一位是来自台湾宝来证券的交易员郑东云,另一位则是按下“乌龙指”的程序员崔运钏。
  根据杨剑波向法庭的陈述,8点30分,部门成员一如往常纷纷到岗。9点41分,一位来自台湾的资深交易员郑东云分析判断180ETF出现套利机会,通过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发出第一组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71笔委托,委托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由于上述成分股中三只股票当天停牌,为不影响套利策略的拟合度,10点13分,郑东云发出第二组买入部分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02笔委托,委托金额不超过150万元。
  相安无事。11点05分左右,交易室里好几个交易员喊出声来,“市场突然飙涨,一定是有机构的量化交易盘出现问题了,我们赶紧套利。”此时,该部门的负责人杨剑波正在接待来自其他机构的来访。
  交易室的期限套利团队马上开始套利操作,一边还兴奋讨论:“究竟是哪家机构出了问题?”“这么大资金量,最有可能的是中信证券,只有他们的盘子有这么大的资金量;海通证券也有可能;广发证券他们就太小了??”
  此时,就在同一个交易室内,酿下这一巨量交易的两位当事人正在紧急撤单。其中一位是前述台湾交易员郑东云,另一位则是按下“乌龙指”的程序员崔运钏。
  就在三分钟前的11点02分,郑东云发出了第三组买入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77笔,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200万元。
  又有24只股票未成交,郑东云想尝试使用系统中的“重下”功能对未成交的股票自动补单,遂向程序员崔运钏请教。崔运钏在交易员电脑上演示并按下 “重下”按钮后,补单买入24只股票被执行。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此时程序实际执行的指令为“买入24组ETF一篮子股票”,并报送至订单执行系统。
  程序悄无声息地高速运转。从11点05分8秒至10秒之间,程序在2秒内瞬间生成2万多笔委托订单。其中6413笔委托直接发送到交易所,成交72.7亿元。
  11点07分,电话铃响起,是上海交易所来询问光大为何下出巨单,问了合规部再问IT部,全部都不知所云。直至问到办公室主任兼计财部总经理沈诗光,他从资金量和能力上判断不可能是传统的证券投资部,因此给杨剑波打了电话,此时杨只知市场异动,还不知发生在自己部门。
  11点20分,崔运钏向部门负责人汇报了错单情况,杨剑波立即察看系统:-72亿元!即在信用状态下成交了72亿元。
  11点22分,杨剑波给沈诗光打电话,沈遂向公司管理层紧急汇报。
  1万张对冲头寸
  “你们是不是要对冲大约1万张左右的头寸?” 中金所稽查部等相关人士在电话中问。
  从11点05分下错单到11点22分之间,两位直接当事人没有来得及第一时间向直属领导汇报,而是忙于灭火。除了撤单,郑东云还调用账户内所有期货保证金卖空股指期货,以对冲买入的巨量股票。
  截至中午收盘,光大累计申报买入股票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累计用于对冲风险敞口卖出的股指期货空头合约共253张。
  “保证金不够了,否则上午就能做出几千张股指期货合约以对冲。”杨剑波事后说,按照光大对策略投资部风险中性定位以及《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业务管理办法》,部门须在第一时间就所有原因产生的风险敞口进行对冲。30多岁的郑东云原供职于台湾宝来证券的做市商团队,做ETF交易近十年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