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中是否有内幕交易?
韩强
最近管理层在查内幕交易,但重点是在二级市场,那么在新股发行是否有内幕交易.从报刊的报道来看;确实让人有疑问,请看:
2012年7月16日《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文章:《贫穷董事长曝光上市黑幕:公关费用掏空大股东》,看了让人惊心动魄,大部分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共同感觉,在上市过程中留下的高达一两千万的“不能说”的费用因为无法走账,这些说不得的费用最为核心的支出就是财经公关费用,仅这一项就支出了600多万。据据了解,一般上市公司IPO时的财经公关费用从400万到1000多万不等。
一位刚上市的公司董事长老李说,“对于我们这些做制造业出身的人来说,财经公关报出的几百万的巨额的费用很难接受,但保代(保荐代表人)不同意,说有些瑕疵被媒体放大后影响很大。几经沟通后,我说能不能把绝大部分从来没听说过的小媒体给砍掉,但保代说,经过网络转载后,已经没有大媒体和小媒体之分了,预审员只要搜索一下,瑕疵就全都出来了”。
除了财经公关的费用外,为了打通各级政府对拟上市公司的关卡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现在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只要是需要政府批准的,都需要各路打点,有时候申请个普通的资格,都需要打点几十万而且还不一定能办成。现在最引起企业反感的就是国家和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一些补贴,不找关系打点一下根本到不了企业,业内潜规则是四六开,企业获得1000万的政府补贴,有400万要返回去给相关的审批人员。现在玩得更过,以前是资金下来后再返钱,现在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不先打点400万出去,1000万补贴就进不来”,老李说,400万打点的都是敏感人物,不可能在公司走账。此外,还有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市政府、区政府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怀、行业协会的调研等,送些礼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持财务报表的规范,有些也走不了账,虽然单笔金额不是太大但长期下来费用也不小。
2012年12月14日《经济参考报》的文章《A股制度顽疾调查:堕落的守门人
中介沦为利益分食者》说:“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本应充当市场“守门人”角色的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行政审批者等部分中介机构,不惜牺牲客观公正与独立性,在如今的IPO产业链上结成了利益同盟,通过企业上市从中渔利,从上市“守门人”堕落为利益“分食者”,以致PE腐败频频产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毒瘤。”
其中有一段话引人注目:“证监会发审委、并购重组委,组成成员都是会计师、律师这些专业人士,应该成为市场最后一道守门人。但在8年前证监会发行部王小石案时,就有传言上市公司购买发审委委员名单。今年5月份,证监会又通报了并购重组委委员吴建敏涉嫌内幕交易的情况。”
近三年,新股大量发行,即使2011年开始,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不断发表文章,多次呼吁暂停新股发行,证券市场的管理者好像没有看见,2012年5月18日投资者保护局说:市场指数高低不是行政监管的范畴,停发新股则是典型的行政管制,监管部门不能根据指数高低来调整发行节奏,否则就是走“回头路”,不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证监会回应八大热点问题:不会为救市而停止IPO》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519/015412100416.shtml)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对现在申请上市的和已经“过会”的公司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查,看一看,其中有没有内幕交易?如果有,不论是哪个环节都必须追究责任,对于弄虚作假的立即取消其资格。决不能让作假的,进行内幕交易的公司上市。坚决避免“深原野”和郑百文“事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