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受益匪浅的文章:美国的早期教育(转)

(2009-06-23 08:03:17)
标签:

早期教育

爱的教育

家庭教育

教育

亲子教育

自我教育

育儿

文化

受益匪浅的文章:美国的早期教育(转)

美国的早期教育(一)  纵览

有幸在世界顶级的教育学院学习,却一直没有写什么关于所学专业的东西。不是不想写,只是在哥伦比亚教育学院读书期间,做为系里唯一一个中国学生,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西方教育背景的国际学生,学习与实习中的感慨实在是太多。每次想写,脑子里就早已满了,不知从何下笔。也就搁下来。但还想很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见闻与心得,就先从最框架谈起吧,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好了,希望可以慢慢的涵盖更多的话题。

 

要谈的是美国的早期教育,话题大了些,靠个人的经历实在有些单薄的撑不起来。只是以分享交流为目的好了。还是那句话,文字受个人经历、经验、地域(纽约)所限,不能说具有完全代表性。

 

不得不又想到中国的早期教育。承认也罢否认也好,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早期教育和其他很多国家相比还是要落后太多,单就亚洲的几个邻近国家来说,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早期教育(甚至我们的台湾)从总体上来说比中国都要领先。无论从师资,政府的努力与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中国始终落于人后。日本对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程度很多人都有所见闻,政府花大量的资金与精力培养教育人才,并保障所有儿童获得早期教育的权利,而对教师的高薪投入和按学历而不按所教的阶段定薪的做法也把很多优秀教师留在早教领域。虽然日本早教的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几十年,但发展速度却超过西方国家。韩国的早教也逐渐吸取西方的经验,近几年也基本开始努力实施教育的inclusion(马上会谈到),新加坡做为英联邦国家,其早教也是采取了西方优秀的早教体系,如其干净整洁的国家本身一样具有特色。说到中国的早期教育,真的是很难总结出一些特色来,如果说有,那么其中一个可以说是中国还是太重孩子的所谓“智力培养”,而轻人格,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这些方面,与西方国家和其他亚洲国家相差甚大。另外很多人对什么才是适合自己孩子、适龄(age appropriate)和适合发展特点(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的program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再者,中国的早期教育缺乏一种体系。谈到中国早教,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就是比较普遍的local的一些托儿所幼儿园,再者就是近几年涌出的一些外来品牌了。近几年,国内家长对早教的重视是有所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盲目。中国早教的落后也给各色所谓品牌带来商机,其中涌入的洋品牌等也是五花八门。而最终大部分还是以赢利为目的,虽然作为私立机构赢利没有错,但教育的质量应该有所保障。很多家长还是有盲目的心态,一哄而上,以为把孩子放在有外教、豪华奢侈的设施环境的program里面就保障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很多品牌或机构只是一种照搬,与中国的国情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很难衡量其价值到底有多大。并且一些授课的内容教案等并不是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适合发展特点)。美国的早教,无论从机构还是curriculum(课程)以及approaches(教育方法)都是比较成体系的。美国的各个州也都有制定非常明确的早期教育各个阶段或年级的standard(标准),其中一些写得相当细化,所有的课程与方法,都要以达到这些标准为目标。

 

自然,中国与外国的早期教育不会只有利或弊,但现今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提高意识,辩证的吸取别人的优点与经验,并且做好判断,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正规、正确、有效、有益的环境中开始自己人生的起步。

 

稍后会谈到美国早期教育的师资,体系,课程,方法,教室环境等等。是目前所想到的。

 

美国的早期教育(二)---体系

 

美国的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是指从0岁到二年级这一阶段,大概0到8岁左右(birth-grade 2, about 0 to 8)。最初来美国,由于对美国教育系统的不熟悉,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搞不明白。早期教育的机构,接收比较小的孩子的学校统称preschool,一开始很是不解。从字面上看译成中文,很可能误解成“学前班”,即国内上小学之前那一年。其实并非如此,preschool一般接收从infant(婴儿)到kindergarten(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当然,也有很多将自己的学校叫做Nursery,或Day care center等不一。但都属preschool阶段。

 

在很多学校,尤其公立学校,会有单独的一个年级叫做Pre-k,即pre-kindergarten,即上幼儿园之前的一年,只是一年时间,这个倒是有点像国内的学前班,为孩子进入正式学制做准备。而美国的kindergarten,又与国内翻译的幼儿园有概念偏差,国内的幼儿园,大致相当于这边的preschool,而这边的所谓kindergarten,是指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那一年,而在很多地方,kindergarten,即小学前的一年,是被列入正式学制的。所以简化一下,大部分美国学校的体系是这样的:

 

Preschool(或其他相当的nursery等)--> Pre-k(一年)-->Kindergarten(一年)-->小学(1至5年级)-->中学(6-8年级称为junior high,即相当于国内的初级中学;9-12年级四年称为high school,即国内的高中)-->College(大学)-->Graduate school(研究生,即硕、博阶段)。

 

至于学校年级的设立(比如小学是5年还是6年),各个地区或学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设置,因此会有差异。

 

大多preschool都是私立的。纽约的公立学校有些从pre-k开始,有些从kindergarten开始,有些从一年级开始。年级设立也不同。有的学校从pre-k到5年级,有的一直到高中,有的可能只是从一到三年级,各不相同。

 

至于公立学校好还是私立学校好,实在难以一语定论。只能说各有各的利弊。公立学校不用交学费,根据学生的家庭收入决定是否有reduced lunch(午餐减免费用)。公立学校收学生一般按proximity,即学生的家庭应居住在这一学区内。但纽约有很多很好的公立学校,报名者远超过学校可以接收的承度,就采用抽签制。所以在纽约,无论想上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很多家庭都必须提前好几年就把孩子enrol(报名),排在wailing list(等候批准的申请名单)上。非常多的学校都有长长的wailing list。上学期我child study的孩子妈妈,从怀孕开始就把孩子报名在那所学校了,一直在孩子快2岁才得以进入学校。

 

纽约有很多质量非常好的公立学校,质量与其所在的学区有关。有一些好的学区,学校都非常热。但公立学校的一个弊端(尤其是质量不甚好的公立学校),就是没有自由度选择自己的curriculum(课程)。公立学校受政府资助,自然要实行统一的curriculum。当联邦或州政府实行的教育政策存在比较多的弊端时,公立学校也只能去实行。比如布什政府出台的"No Child Left Behid" 政策,尽管一直批判不断,也一直实行至今。

 

私立学校不受政府资助,因此也可以自己选择实行自己的curriculum,所以各私立学校的方法,教学,理念各不相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教育理念来选择。但私立学校相对学费免除的公立学校来说就很贵了。在纽约市,preschool(大概0到5岁)小孩子的平均学费大概都在每年2万美元以上。在我所去过的私立学校,基本都在2.5万美元以上。而且越小的孩子相对费用越高一些。这大概相当于在美国读硕士一年的学费了,可见其昂贵程度。但即使是这样,私立学校也是都有长长的wailing list,不愁生源。

 

美国的早期教育(三)---师资

 

在中国,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想绝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教小孩子的工作是相对简单、对从业者要求并不高、甚至是比较低等的工作。所谓的早期教育,似乎更近乎是一种看孩子的角色。因此,国内的幼儿园,尤其是local的托儿所中的工作,一般都是只有中专学历的老师即可担当,很多甚至并没有受过早期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这与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硬件软件的投入,社会意识,以及中国正规早教起步晚等因素密不可分。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早期教育被看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对每天数小时与孩子相处在一起的老师的角色就至关重要。这一点从这边对早期教育老师的要求来看就可见一斑了。

 

当然,美国各州的要求自然不会完全一样,各学校也会有所差异。就纽约州来说,大部分公、私立学校,从最早的preschool(大概0到5岁)开始,每个教室的head teacher一般都要持有早期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有些学校相对宽松可以接受早教专业毕业的本科学历,但也会说明要去读硕士。公立学校几乎没有例外,我实习过的第二所公立学校,我的cooperating teacher是有多年经验的早期教育专业的博士。我想如果在国内,让一个博士来教幼儿园,也许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在这边,这样的老师实在大有人在。

 

这边大部分的早期教育的教室大概10-20个孩子(公、私立或校区不同学生数量也会有差异),一个head teacher,负责全年、每天课程的计划,最多的教学等等;一个或两个assistant teacher,负责协助计划、教学等,有的教室会有一个aide,负责协助孩子的学习、生活。另外有的教室如果有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特殊需要的孩子,是比较广义的概念,不光指残疾孩子,还包括很多在各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会安排一位paraprofessional,或SEIT(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提供一对一的协助。学生与老师的比例实在让人羡慕。在一所我去过的私立学校,一个教室里有15个孩子,一个head teacher, 一个assistant,一个aide,我,还有一个SEIT。学生:老师=3:1.

 

在美国,社会普遍对学位的价值是相当认可的,所以各个行业基本都是按学位(综合工作经验)明码标价。比如本科起点多少钱,硕士就上一档,博士更上一档。也在另一所私立学校见过一位经验丰富的助教(assistant teacher),教的也非常好,但只是因为没有硕士学位,一直做助教的职位。这样的例子实在屡见不鲜,所以很多在职的老师,为了争取做head teacher,都必须要在全职工作的情况下一边去读硕士或博士。

 

所以有人说,在美国做教育(尤其对我们这样的外国人),是越往上越容易,越往下越难。想想看并不是不无道理的。大一点的学生,中学,高中甚至大学,学生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思考能力,社交能力,辨识能力,以及价值观念,不会轻易的被影响。而对于2、3岁的小孩子来说,与他们相处的成人言传身教,这个影响是相当大的。做为早期教育的老师,你的言行,你如何反应、处理孩子的行为,如何树立模范,如何发展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从最小的方面看,你的语言、发音(我想如果是外国人,英语应该有接近母语的程度)都对小孩子有重大的影响。

 

另外对早期教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国内外应该也有很大偏差。国内比较重视的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比如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认多少个字?会数多少个数?会说多少个英语单词等等。美国很多的早期教育实践还是以孩子如何学为重点。比如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表达能力如何?社交能力如何?我个人认为,就孩子最初成长的几年而言,学习的能力与兴趣比学习的成果更为重要。

 

再说回师资,不得不承认国内的早期教育专业人员太少了。即使是从事早期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懂得早教的具备专业知识的并不多。这又说回了社会意识和投入问题。在美国,拿排名前20名的教育类Graduate School(研究生阶段即硕、博阶段的学校)举例,非常多都设有早期教育专业。但假想一下,如果国内的北大清华复旦等研究生院同样设立这么多的早教专业,也许都招不上来多少学生。投入与产出,国家支持,社会偏见与意识,还都有待改变或提高。

 

另外再说说这边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美国各州在公立系统从事早期教育的老师都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各州的考试大同小异。按纽约州来说,General Education要考三个:LAST(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Test);CST(Content Specialty Test);ATS-W(Assessment of Teaching Skills-Written)。另外Special Education(特教)的老师要再考一门特教的考试。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assistant teacher考试,以及在此基础上证书extention的考试等等。私立学校一般不明确要求持有证书,但很多也会要求或更青睐持有证书的。我是在毕业前考的,每个考试时长4小时,包括写作。我一天内考了2个,上下午各4小时,中午几乎没有休息与午饭时间,所以还是比较痛苦的。考试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对外国人来说准备起来也应该更难一些。包括美国及世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音乐美术戏剧等)、消费、科学技术、数学、健康、事业发展、社会学、教学、测评、认知发展、英语、阅读能力等等。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几乎一点也不为过。而考下来的证书有效期也只是5年而已,5年过后又再要去考professional的,可见这边对老师的资质要求还是很严格的。

 

中国的早教事业还是有很大空间,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早教发展现在也实在良莠不齐。一些并不拥有学历背景实践知识的人都想参与进来,让人为早教前进的方向担忧。另外很多家长也对合适专业的机构选择也有些无所适从。国内早教发展的当务之急,还是应该培养专业的优秀人才,没有专业的教育人员,打着怎样的早教旗号,借助怎样的市场作用也都只是空洞的、低质的教育。

 

转载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veraxiong熊儿的窝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