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期对于哈拉穆坤制度的进一步思考以及修正

(2013-09-27 16:49:01)
标签:

杂谈

近期对于哈拉穆坤制度的进一步思考以及修正

对于满洲的哈拉穆坤制度,以前学界的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当代学界和民间都在讨论此制度的具体问题。笔者一直接触八旗氏族的资料,所以一直也在讨论这个制度。由于这种氏族制度并非见于某一个文献,也未有定论,所以笔者也是不断积累不算思考,同时也不断推倒自己既有的定论。故而,笔者这方面的文章,每个文章都是一个阶段性的笔记,如果看官看不懂,请自行搜索上一版本……
贴心提示,本文上次的版本是2013-01-17的《对于哈拉穆坤制度的几条崩溃边缘的想法》。

笔者曾经在2012年的时候在索伦珠满语班做过一次满洲姓氏制度的讲座,讲座之中,笔者依照清代某些习惯,将满洲姓氏分成四个级别——哈拉、穆坤、乌可孙、包,换个理解就是姓、氏、族、家。当时,笔者认为这四层的分类方法是比较符合清代特点的,其实现在笔者也是这样思考,而经过这段时间的积累,发现这种分类方式至少在用词上有问题,而且设计的问题相当复杂。

哈拉
哈拉的问题,以前讨论过很多,目前有很多东西已经基本得出了结论。
以前的哈拉相关的问题和结论是:
1.满洲的哈拉最早应该与血缘关系较为淡薄,而是地域和部落为核心,而血缘为辅。不过这个最早,大体上是女真时期的事情了,而且是金前女真。到了金代女真时期,同哈拉内的血源性在同姓不婚意识的引导之下被贯彻,到了满洲时期也进一步贯彻。
2.到了清代,个别哈拉的血源性问题还很需要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觉罗氏。觉罗氏的来源问题、民觉罗的范围问题、诸觉罗间的通婚问题、诸觉罗的混淆性问题,都缺乏研究。另一方面,随着《叶赫伊尔根觉罗氏谱书》的发现,“觉罗氏”的称呼问题现在也需要讨论,笔者个人愈发倾向于“觉罗类姓氏”,而并非“觉罗氏”,即觉罗类以徽称作为区分的不同哈拉。
3.个别哈拉血源性的问题还有那拉氏,那拉四大部的三种血源性虽然已经是定案,但是对于其通婚问题缺乏研究,可能需要大量的那拉氏谱书来作为统计依据。
4.其他血源性的问题,还有觉尔察氏问题以及马佳费莫问题。马佳费莫的问题是公案,在结论上也是定案,问题在于谁归于谁,更重要的问题是,费莫这个清初不大的哈拉,若真的和马佳同源,那么费莫和裴满究竟是否是一个哈拉的问题。觉尔察氏的问题是近几年凸显的,其主要问题在于紫带子的意义,这对清史的定义也有很多影响。
5.目前已经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后金立国之前,女真-满洲进程之中,哈拉是存在诞生、消亡以及合并、分流的。只不过这些问题主要引自各哈拉谱书,而各姓谱书又多不公开或者缺乏研究,又何况谱书的内容未必可信。
而最近新发现的问题有几个:
1.笔者一直主要方向是京旗,而最近发现东北旗人有相当多的人,特别是有一定数量的清代东北旗人,都对自家的哈拉不是很明了,用通俗的话说,“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这种情况在京旗是基本见不到的,在东北也属于比较少的例子。不过既然有这种例子,就说明在称名不举姓的习惯之下,清代已经有东北旗人对自家哈拉不了解,而这种问题带来的其他问题,如冒姓、易姓等,则需要讨论。
2.最近笔者在整理通谱和制作姓氏谱的时候,发现了近似哈拉的糅合问题。这个问题很久以前笔者就提到过,如关家和瓜尔佳,王佳和完颜,其问题很难解释,而且清代官书对于这些人物的哈拉记录不同,有些明显是错写,而有些则涉及到同音、糅合,乃至于哈拉同源的问题,很难一一辨认,这可能是满汉对音用字不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

穆坤
穆坤的问题,以前也讨论过很多,已经得出初步结论的有:
1.穆坤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不成形的软制度。金代没有穆坤制度,而满洲时期的穆坤制度之作为方便使用,在八旗形成以及入关之后,穆坤制度渐渐变形,逐渐被旗分、驻防等内容取代,从而有了新的寓意。
2.笔者一直以《通谱》的世居地作为哈拉的穆坤,这种做法以清初为角度,似乎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就算对于清初,同一地点的同一哈拉,是否是同一支,是否有血缘关系,似乎都要进行讨论,肯定的是,这些血源性并非100%,所以以世居地作为哈拉的穆坤,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
3.入关之后,穆坤发生了极大地变化。民间谱书里经常出现“移一穆坤至某地驻防”,这里的穆坤,显然已经绝非“氏”这个词可以代替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uksun的词义,指代的是“一支”。故而入关之后,所谓“穆昆达”,这种制度也不会太古,而这里提到的mukvn,实际上就是uksun。
4.虽然穆坤在入关后逐渐被驻防地以及旗分所取代,但是老的穆坤区分,即世居地,直到晚清还具有特殊意义,这应该从苏完瓜尔佳的例子可以看出其一斑。
5.到了晚清时期,穆坤的含义大概近乎于哈拉,所谓穆昆达,则成了“一姓之族长”。这时候,哈拉以及被分化,一个哈拉内的每个穆坤,乃至于每个uksun,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姓”,这里就是借用了汉族的观念,故而晚清哈拉穆坤制度进一步崩溃。
最近笔者的姓氏谱处理到了完颜家,通过《通谱》以及13部民间谱书,可以发现清代完颜氏分成三大部分,即东归一大部分,西喇巴一大部分、杂系一大部分。东归共有十七脉,五、六个世居地,西喇巴十脉,三个世居地,杂系则三十余脉各位一系。如果以后进行满洲姓氏谱的便写,这就应该是穆坤的大类划分了。不过从此也可以看出,清初的时候穆坤、世居地、旗籍等的关系。

随着笔者八旗姓氏谱的继续整理和编写,估计此类问题会进一步发出来进行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