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十本书
(2020-01-10 22:27:13)
标签:
十本书生命程历文化 |
分类: 生存与行走 |
博主按:这是多年前应时任《云南信息报》编辑雷平阳之约写的一篇命题短文,发表于何期已忘记,选择从少年时代到成年各阶段读过的印象深刻的十本书。
我读过的十本书
2、《牛虻》,上初中时读过的书,苦难的人生,不幸的童年,小说不经意地拨动了我隐藏于内心的琴弦。父子亲情历经波折,亚瑟一次再次地被父亲所抛弃,我怜悯那不幸的父亲,更为主人公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深深打动。亚瑟成为我少年时代心目中的英雄,刑场上的一幕成为永远定格于心中的悲壮画面。
3、《唐诗三百首》,该背诵唐诗宋词的少年时代却不知道“唐诗宋词”,背诵的是《语录》。我读《唐诗三百首》时已当知青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一本《宋词一百首》均已破损,来路不明。白天劳累了一天,夜晚在油灯下沉迷于古代人的情感中,晨起在田间也还有诗句在心中回味。我由此知道了文字的魅力。
4、《红楼梦》,知青身份似乎解除了我们一切阅读的“禁令”,只要找得到的书都可以读,
《红楼梦》成为枕边的一本“常备书”,不知读了几遍。手抄了厚厚的一本“红楼梦诗词注释”,几年之后才知道,《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上品,哪值得去抄!怎么也看不懂报上说的“阶级斗争”来,却为黛玉不能与宝玉完婚恨死了贾母,因此理解了文学是进入人的心灵的渠道,见到柔弱些的女知青,就会想,她像林黛玉。
5、《复活》,《复活》在我读过的名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我由此明白了“忏悔意识”,不是向神灵的乞求,而是面向人间的忏悔,最初不理解聂赫留朵夫对玛丝罗娃的行为,后来才明白他因忏悔而心灵获救。读这本书时一段历史刚结束,我考入大学。遍地冤狱,却只见伤口的展示,不见灵魂的忏悔,时至今日,仍未有多少改变。也许我们的文化中从未有过对神灵的忏悔,也就更不会有面对人间忏悔的勇气。
6、《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大学四年级写毕业论文时,多次读过这本书,围绕着它,了解了许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理论知识。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对理论的兴趣,书中那些精彩的文字明白地告诉我:“理论”不一定是枯燥的,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极富文学才华的理论家。那时的毕业论文写得认真,前后写了九个月,许钰先生指导。快办毕业手续了,别人都不去图书馆了,我还在图书馆改论文,进了图书馆,眼睛一扫,没了同届的同学,有种荒凉感。陈子艾老师说,北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要编一本论文集,我这篇可以收入,是本科生里唯一的一篇,要改,要压缩。但书未编成,文章后来发表了,还被收入了另一个集子。
7、《精神分析引论》,80年代中期进修期间被弗洛伊德所吸引,由此而为我打开了一片了解人的心灵的天地。实质上弗氏原创的精神分析学对我的吸引只是一个阶段,之后对其传人霍妮等人的人格心理学更为信服,“童年经验”常常成为我理解文学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的一个重要角度。
8、《论小说与小说家》,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这本评论文集曾深深地吸引了我,不是被她的女性主义吸引,而是对她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轻松随意的笔调,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论述极为欣赏。开始写文章的那几年,这是我写作前常翻的几本书之一,吸取灵感,移花接木,有意模仿等在我的文章中都是存在的。
9、《呐喊》,《呐喊》在这里只是一个代称,它指的是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作品是成年人的艺术,接近它需要人生的阅历作为台阶,甚至需要一些伤痛的经验作为阶梯。我比较认真地读鲁迅,是在80年代最后一年的下半年。在滇东北的大山深处,鲁迅给予我精神上的解脱。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先生早已经历过,我们所发现的新知在先生那里早已是旧识,我们所目睹的种种丑恶并不比先生目睹的更甚,而先生能说出的话,我们却不能。好在,他已经替我们说了。那套《鲁迅全集》被我划了许多记号,调工作时却不得不归还了学校。
10、《传奇 增订本》, 张爱玲最好的小说都在这个集子中了。我不会忘记1986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集时所感到的彻骨冰寒,其中对亲情、对人性的解剖给我以心灵的震撼。而张爱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理解,又给予人深刻的启示:彻底的了解,无可奈何的认同,对现存世界的热忱体验。1986年的那个深秋之夜没有想到,从那之后,许多年断断续续总与读张爱玲有关,并写出了《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在滇东北清贫的日子里,在滇中寂寞的岁月中,阅读并写作与张爱玲有关的文字,成为我的一个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