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大家》
(2013-09-13 09:12:13)
标签:
大家杂志纯文学理想主义青年作家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博主按:本文已发表于《文艺报》10·9,八版
浴火重生的《大家》
《大家》经历重创之后,尤如一只火凤凰,浴火重生,它给中国文坛带来了新鲜与明亮。
已经发行的四期刊物,皆引来文坛与读者的关注,多部作品被转载、评论,但我以为,今年第五期更有创意。第五期是70、80后专号,用主编李巍的话说是“吹响了集结号,70后、80后新锐纷然集结,带着各自的梦,向文学靠拢。”70后、80后的作家已经在文坛奋斗了一二十年,如今的文学刊物已经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作品散见于各种文学刊物,也常以“专栏”的方式出现。如此集中地展示这两个群体的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刊物中是极为少见的。
70后,是长期被遮蔽的一代作家,他们前有50、60后作家的强大阵容,后有80后占据市场的众声喧哗。在经历了短暂的“美女作家风波”之后,似乎这一代作家也随同“美女作家”一道被人们遗忘了。其实,与“美女作家”全然不同的70后作家们在默默地耕耘,90年代后期他们已经发表了不能小觑佳作,但以群体的力量展示自己的存在,较为少见,评论的关注也相当不够。
80后作家的登场,可谓轰轰烈烈,他们天然地与市场接了轨,很快推出了“青春文学”的标志性作家,叛逆与张扬的个性,令读者耳目一新,他们在普通读者的心目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是,十来年的历史悠然而过,我们今天来看80后作家,不禁要问:“谁是80后的代表性作家?”大众读者所理解的“80后作家”,所内含的意义其实只是80后作家的初期特征,即操作性很强的青春写作,以及叛逆特征明显的杂文化写作。今天的80后作家,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绝大多数人的作品与当年的标志性人物韩寒、郭敬明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区别,更深度地与“文学”接了轨,与青春和市场拉开了相应的距离。
今年第五期《大家》,集中了这两个群体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李娟、东君、徐则臣、甫跃辉、郑小琼、陈鹏等十余位作家的作品,让你感受到,这才是70、80后。先锋性是《大家》的一个传统,当年《大家》曾吹响了先锋作家的集结号,一时成为“黑马”,边地新刊跃居名刊之列。先锋总与青年融为一体,谁拥有了青年作家谁就拥有了文学的读者。今天的《大家》又吹响了青年作家的集结号,对70、80后来说,他们已经不是文学的未来,而是当下,是现在。因此,这个专号是非常及时的。我以为,若本期刊物以两期的面目出现,一期70后,一期80后,也许效果更佳。
第五期《大家》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评论占了相当的篇幅,张莉的《70后、80后新锐作家创作综论》是一篇宏观性的评论,写作这样的文章有相当的难度,但这篇文章注定已经成为文学研究史绕不过去的存在,它也是普通读者或文学评论家要了解这两个作家群体的必读作品。也许,《大家》所发的一些文学作品会时过境迁随风飘散,但张莉这篇评论不会。作者非常及时而完整地梳理了这两个群体的面貌特征,以及代表作家,以同代人的身份而又准确地对他们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文章绝非即兴之作,而是建立在长期关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周明全的《金理:同代人的批评家》,是对同属80后的青年评论家金理的个案研究,对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青年评论家的归纳与总结。难能可贵的是周明全也是80后。评论界一直在呼唤80后批评家的出现,只有他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这一代人对人生与社会的认识。如今80后批评家已经登场,《大家》让同属80后的青年评论家自己作出总结,这是富有创见的。
常说文学评论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但在当下的文学刊物中,常见的是折断一翼,拆毁一轮的现象,文学评论不见踪影。《大家》却以厚重的篇幅推出文学评论,这不是给予文学评论的恩赐,而是刊物产生影响的必须,也是文学生态平衡的自然要求。任何作家、作品都需要文学评论的关注,经典作品更需要评论长期地参与经典化的过程。
如今办文学刊物难,市场的拓展,经费的支持,品牌的创立及维护,都会让办刊人深感艰难,但我以为更难的还在于办刊人有没有理想主义精神。一些刊物并非无钱,却办不好,原因在于缺办刊物的理想主义精神。在当前社会的流行价值观中,物质至上的世俗主义泛滥,理想主义几无容身之地,而文学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与世俗主义难以相容。办文学刊物尤其需要理想主义者,他们充满激情,对文学忠诚,对刊物热爱,了解读者,尊重作者,这是办好文学刊物的保证。若以世俗主义的立场来办文学刊物,把刊物当作获取功名利碌的通道,换取个人利益的资源,最终必然毁了刊物。《大家》已经有过教训,退休多年,年近七旬的李巍临危受命,他之所以受到读者和文坛的欢迎,并在上级领导及同行的支持下,把刊物引入正轨,取得成效,正因为他是一个充满文学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从第五期《大家》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激情与理想主义者的面容。在当下世俗主义泛滥在社会里,我们更需要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让文学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灯塔与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