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家宏
宋家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
  • 关注人气:1,1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系人如何对待经典?

(2013-07-08 21:47:22)
标签:

中文系

文学经典

调查

读不下去

红楼梦

分类: 文化评说

博主按:上周二,《春城晚报》副刊主笔姚霏来电话,要我帮他做一期“悦读周刊”的稿,采访我谈“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调查,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我说,我一个人谈不好看,报纸读者要好看。我给你约一批人谈这个问题,都是中文系的,但有各个层面,从博士到本科生,由我设计十来个问题,毕业的,在读的,教授、学生都有。这样会很好看,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了解最应该读文学经典的人的读书情况。朋友们,学生们都认真回答了问题,我从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组合起来,于是,有了下面这篇空中在线的问答。感谢朋友们对我的信任,尤其是考试期间还来参与的学生们,谢谢你们!                         

                    中文系人如何对待经典?

主持人宋家宏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最近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一个不经意的调查,引来了网络的一次狂欢,“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我们的四大名著皆名例其中,《红楼梦》高居榜首。有人惊呼:中华文脉要断了!问题当然没有这么严重,但也不能轻视这一结果。我总的感受是这些年读书界,尤其在年轻人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不读名著的人很多,博士硕士们读名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此次名列排行榜前十部的都是文学经典,也是中文系人的必读书,http://s9/mw690/4c249238ge100bbde32d8&690

为此,《春城晚报》主笔姚霏约我邀请了都是中文专业毕业或在读的朋友们来,有教授、讲师、博士、硕士、本科生,围绕七个问题,各抒己见,坦诚相向。我们采取空中连线的方式,借助网络平台,参与这一文化事件。晚报读者也可管中窥豹,了解所谓文学专业不同层次阅读者的一般情况。

 

一、你如何评价这次调查及其结果?

主持人宋家宏:这个结果并不值得惊奇,不读书,对文学名著读不下去,这已经是当前很多年轻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包括中文系的学生。但也不必上升到“中华文脉能否继承”的高度来理解。我知道的一个女生,《红楼梦》读了十几遍了,当然这是特例,也不能上升到像她一样中华文脉就能延续的高度。读不进名著去的原因有多种,我认为主要是当前社会导致的人心浮燥。读名著是需要心静的,当前的社会价值导向没有一种是引导人们心静的。各位朋友请对这次调查本身说说你们的看法。

南风吹木文学硕士,公务员):这次调查应该说代表了一般公众或读者对文学经典的真实看法和感受。通过这次调查,至少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大家公认的一些“文学经典”,一般公众和读者却并不买账?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就作品本身而言,上述作品有的语言过于艰涩,有的描写琐细,节奏缓慢,人物关系复杂,有的写法特殊,跟一般读者对小说的的想象和阅读期待不甚吻合,这些都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在快节奏的时代,阅读障碍容易让读者失去亲近感和阅读的耐心。

就经典的建构过程而言,过去其实一直是专家和精英在主导,然后强加给读者,某书是经典,缺少公众参与的经典建构过程,在早已不是单向传播、被动接受的网络互动时代,容易导致读者情绪逆反。

经典本身就是傲慢的。西谚有云,你要理解但丁,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高度。面对经典作品,读者除了抱怨之外,是否也应该提升一下自己的阅读水准?如果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准线提升了,那么我们能接受的经典作品可能就会更多。

郭鹏群文学硕士,昆明学院副教授):这样的调查,对90后大学生有一定的真实性,反映了一定的阅读现实。一个原因是现在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等大量的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使得他们几乎没有了深度阅读,静心欣赏的时间与习惯。

谢轶群文学硕士,云南艺术学院教师):这个调查显然应该叫“死活读不下去的小说名著”,否则 “死活读不下去”的书多了,任何一本自然科学专著对于学文科的来说都比这些小说“死活读不下去”,http://s15/mw690/4c249238ge100d2920d1e&690

前十名怎么会轮到这些小说?为追求新闻效应,发布这个结果时媒体有意进行了处理、误导。而且,即便就是在“小说名著”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我也不相信这个调查结果,《水浒传》那么平易、精彩,《西游记》有那么好的接受基础(未看原著之前几乎所有中国孩子都对其内容耳熟能详),《瓦尔登湖》那么“小清新”,怎么可能“死活读不下去”?除非调查对象都是半文盲。说到底这事就是一个新闻噱头而已。

赵凡2010级文学硕士):结果有些出乎意料。首先这些书是都是名头很大的小说,甚至比较大众,也许除了《尤利西斯》。我以为评选结果会是诸如《芬妮根的守灵夜》,贝克特之类的现代派或是《精神现象学》。我不清楚调查者属于怎样的阶层,但从入选书目来看,或许被调查者只知道这些家喻户晓的书。可见国民的阅读水平之低下,简直不敢想象。

陈林云大2011级文学硕士):这说明经典在这个时代遭遇到了阅读群体的严峻挑战,或者说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后经典时代。其次,有意思的是,在这些作品中,中国的有且仅有四大名著,而外国的则基本都是一些现代作品,这说明了我们既与自己的传统有断裂,又在接受西方时阻碍重重,尤其是他们的意识流小说,竟有两部挤进前十。再次,这些基本都是大篇幅的作品,这说明读者的耐性很是问题。

李纪梅云大2012级文学硕士):调查出现这种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实属正常。http://s9/mw690/4c249238ge100d8ce7e08&690在一个组团看“小时代”的时代,没那么多人爱读这些长篇巨著太正常了。这种调查毫无意义。

不过,看到调查竟然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发起,倒是出乎我意料。概念中,广西师大出版社是比较有深度与精神追求的,我书架上很多书都是它出的。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与思想相关,与畅销无缘。正是这个原因我一直很敬重广西师大出版社。真没想到它会搞一个这么无聊的调查。

韩艳娇云大2012级文学硕士):看到《红楼梦》排在第一位,我有点诧异。再看看后面的几部,我更诧异了,《红楼梦》是这十部里面我最愿意读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调查比较有趣,但不能过于认真对待它的真实度。

段建玲云大2009级本科毕业生):这十部作品中,《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是我认为非常艰涩难懂的两部作品,其中存在着类似于时间与空间等哲学道理,难以理解,确实有让人读不下的感觉。

徐睿云大2011级文学硕士):这和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快”节奏有关。纵观当下,各种快餐、快时尚乃至充斥荧屏的相亲类节目所带来的“快爱情”,正日益改变着人们对于生活选择态度。阅读进入了“快阅读”和“浅阅读”,甚至是“读图阅读”,快餐文化已经全面侵蚀到了阅读领域,人们越来越难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静心读一本厚重的巨著。

唐诗奇云大中文系2011级本科生):这次调查不排除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之嫌,调查结果是否可靠也是值得商榷的,但就其总体效应来看是有一定意义的。至少把这个看似怪异实则正常的社会现象赫然抛到人们面前,促使人们去反思,这是值得肯定的。个人觉得“四大名著”上榜有点不可思议。其他的不敢说,像《红楼梦》很多人都读过不止一两遍,比起《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来说,成为榜首有点不大可能,值得怀疑。

 

二、你认为什么是文学经典?怎样看待文学经典?

主持人宋家宏:这次调查的前十名都集中到了文学经典,中外皆有,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名著皆名列其中,让人颇为震惊。这就涉及到了今天的青年如何看待文学经典的问题。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对文学经典从14个方面来认定,很有启发。我认为,文学经典是具有高度的原创性,登临了那个时代和民族的思想与艺术价值高峰,并且能跨越时空给不同时代和民族的读者审美愉悦和心灵启迪的典范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经典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也必然能给予心灵的启迪和审美愉悦,主要还是读者心不静,没读进去。

http://s1/mw690/4c249238ge100e3f1fd80&690蔡丽文学博士,云大教师文学经典,也就是文学精华的意思。经典意味着经历了历史的淘汰的、最好的、最优秀的,不可重复的。

不懂得珍视、重视文学经典,也许就与心灵的宁静、博大、高贵、灿烂无缘。为什么在今天,阅读经典居然会成为一个问题?

郭鹏群:文学经典是经久不衰,经过时间检验和筛选的典范性著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经典并不是人人都能读懂的,它对读者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阅读经典,需要一定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有些经典,只要到了中年以后,经历了很多事情后再阅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意蕴。年轻人读经典不多也不足为奇。

谢轶群:文学经典可能是脍炙人口的,也可能是曲高和寡的;就具体作品与具体读者的口味来说,接受度当然也是不相同的,但不会因为某些经典曲高和寡、某些经典不符合部分读者的审美口味就会削弱其价值。

http://s15/mw690/4c249238ge101377b10ae&690李潇芸文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教师):我认为,所谓“文学经典”,就是经过时间的反复淘洗,而依然能被读者普遍选择和普遍接受的公认的伟大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不一定被每个

人所阅读所接受,但它一定是一个民族或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也不一定浸淫到每一个人的心灵,但它一定滋养并培育了一个民族的风范和气度。

赵凡:经典是那些在文化劫难中被偷偷藏起来的书。这是诗人于坚的观点,我极为赞同。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下来,当然只会选择历经时间考验的东西。经典是一个文明的标准、底线,或者说起点和终点。经典具有最为广泛的普遍性,经典总是极为深刻而又浅显地告诉人们人性中那些最基本的东西。

李纪梅:很明显,文学经典是那些能够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的作品。对它的评价、爱憎不取决于一时一地的一部分人。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在上述十本书诞生以来的这么多年里,有无数年代的无数人表达过对它们的不屑,然而,它们仍然作为经典流传着,而那些评价者,早已……

陶仙教育硕士,中学教师读文学经典能给读者以文学涵养。可惜,文学经典在当代“不吃香”了,现在的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很少有人能去读读文学经典,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青春小说,例如最近很火的——郭敬明的《小时代》。

段建玲:经典是被很多人认同或者是引起共鸣的作品,但那是人们赋予它的评价,离开了这些经典,人们还是能够正常生活,所以经典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曾读过,所有人都能读。

陈林:文学经典和读者的数量没有太大的关系,往往能真正欣赏经典的只是少数读者。

唐诗奇:也不用迷信经典,比较倾向于“自己喜欢的就是经典”这样的看法。有的人认为阅读是严肃的,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其实不尽然。人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各有不同,看了要能消化,书的价值才能显现,经典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三、这十本书中,你完整读过哪几本?你没有完整读过哪几本?为什么没有读完?

主持人宋家宏:参加这次问答的朋友都是学文学的,但这次调查名列前10名的文学名著你是否都完整地读过呢?我看也不一定。完整地读过哪几本?读了,又读不下去的是哪本?可以说说,与调查结果映照一下。我自己因为年龄不小了,只有《追忆似水年华》没读完,其他都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是从了解“意识流文学”的角度去翻阅的,可是见到这么一大堆书,头就痛了,没有勇气读下去。之后没研究意识流文学,也就没去读了。《红楼梦》读了三遍,高中、下乡、大学,那时一个伟人说此书至少要读五遍。不同环境不同年龄读此书感受确实不一样。

蔡丽:我也没有读完《追忆似水年华》,以前的老版本,应该在七本以上。我看过前面五本。本科时候读的。后来的专业回到中国版图,就没有多少时间去读它。但希望哪个假期找个地方,比如巍山什么的把它读完。因为它太招引人了,在后来的很多文学思考中,要回到普鲁斯特。

南风吹木:《西游记》没读完。小时候,最喜欢看《西游记》的电视剧,那时很想读这本书,但无书可读。上大学后,从图书馆借来,只读了十几回,就再也提不起兴趣,因为后面无非是一个一个“过关”游戏,情节模式重复单调。教训是,应该在合适的年龄读合适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没读完,也是在该读的时候没书可读,等到想读的时候,这本书已经被文学史排斥边缘化了,口碑不佳,再也没读。批评是会影响阅读的。《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有机会可读,多次想读,总想那一天有时间了,集中精力读一下。但,至今还没有大块集中的时间,也就还没有读。这是借口。实际上还是望而生畏,一是他的厚度,二是大家都说难度大,未读之先,心已怯。其他的都读完了。

谢轶群:《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从没到过手边,遇到的话前者很可能会读完,虽然它很长;后者可能会因太繁复加之翻译多少会造成的偏差、障碍而读不下去。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毫无兴趣,而且根据对它的已有了解析敢判定,除非有某种专门的研究需要,否则不读它也毫不遗憾,还认为它是“文学经典”的人应该不多了吧?如果大家都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死活读不下去”,倒真是令人欣慰。其他的都读过。

郭鹏群:《尤利西斯》没有完全读完,其他的都读完了。这本书不符合自己的阅读习惯,部分情节让人反胃。我只是跳着阅读了感兴趣的部分章节段落。

朱彩梅(文学博士):除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http://s14/mw690/4c249238ge100f36b498d&690
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其他的我都完整读过。回想起来,没读完《尤利西斯》是当时忙着写毕业论文,一放就放到现如今。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着总觉得“隔”,翻译语言的“隔”和文化背景的“隔”,双重的“隔”,硬逼着自己,最终也没嚼下去。

梁竞男文学博士,曲靖师院教师):惭愧得很,我只较完整读过《红楼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说实在话,没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妙处,反而很不喜欢这本书。没有完整读过的是《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一者,总觉得时间很紧张,图书又多,读不了那么多书。再者,《百年孤独》,费时间精力看了十几页,看不明白,很费劲,就放弃了;《三国演义》,拿起看过好几次,每次都只看了一部分,因为篇幅太长,文言又较难懂,最终是通过电视剧把它弄明白了;《追忆似水年华》,看过两次,看得朦朦胧胧,模模糊糊,不尽明白,也没觉察到它的妙处,看了一些章节,最终还给图书馆了。

彻底没看过的是《瓦尔登湖》《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关于《水浒传》,说两句,很不喜欢这本书,连电视剧也不愿看,因为觉得它的内容野蛮、粗鲁、暴力,奸人、坏人特多,阴谋诡计特多,即使是书中称赞的英雄好汉,和我的价值观、审美观出入也太大,难以接受。

http://s3/mw690/4c249238g7ce67f6eada2&690杨荣昌楚雄师院教师,青年文学评论家):《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尤利西斯》,没读完,其他的都读完了。读外国书感到不顺畅,甚至有些吃力。

主要症结在于外国人物和地方的名称太长,不像具有表意功能的中国汉字那样形象可感。另外是翻译的问题,由于受外语能力的限制,我读的都是翻译过来的“二度创作”,相信离原著的丰富、深邃和迷人魅力已相去甚远。

陈林:《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都没读完。原因主要是尽管没读完作品,但是对这些作品的大致情况都已非常熟悉了,于是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另外就是个时间问题,今天的生活节奏似乎很难让人找出时间来慢慢品味这些作品,而基本都是一种功利的阅读。

李纪梅:完整读完的是《红楼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读的书是因为还没翻开第一页,如若翻开,我想我会认真读完它们的。

金颖文学硕士,教师):《尤利西斯》《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这三本书都是在大学刚入学时就想读的,几次在图书馆拿起来以后又放下,特别是《追忆似水年华》,已经看完上http://s8/mw690/4c249238ge10100c7ab47&690

部了,但是始终都没读下去。原因是看完以后不会惦记着把它看完,隔了几天甚至把情节给忘了,人物名字冗长,关系复杂这也就算了,最主要的是故事情节并不引人入胜。有时候在想:是不是翻译和文化差异的缘故?

陶仙:我只完整读过《百年孤独》、《西游记》和《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因为边阅读的时候边看了电视,发现电视比书好看多了!第二个原因是里头男性色彩太明显,不对我胃口!读《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的时候很难读懂,语言太难理解了,这种意识流的书籍太考验阅读者的耐心了。

赵凡: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外都没读完。诸如《红楼梦》、《尤利西斯》等,常常从中间读起。与某一本书的相遇需要一个机缘,经典也同样,但肯定会花费一生去阅读,而不只是读完了事。

韩艳娇:《水浒传》和《西游记》《三国演义》电视上放太多遍,看到熟悉了每一个好汉和妖怪,没有了新鲜感和好奇感,就不想再去看书了。《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品,我一向觉得可读性不太高。况且,意识流小说,听听就头晕,有点不知所云。

唐诗奇:《瓦尔登湖》《尤利西斯》都是想读而没读完。瓦尔登湖》是因为静不下心来读,手头上有些有事情耽搁了,就忘记了。《尤利西斯》是因为读不懂,所以就没有信心看下去,打算先看《奥德赛》以便于理解,后来被一些事情耽搁了,到现在两本书都没看。总得来说就是读不下去,阅读时间不多。

 

四、这十本书中你读得最熟的是哪本?为什么读它?

主持人宋家宏:我以为,即使是经典,不做研究其实也不是都要去读,经典也是有不同类型的,个人的审美趋向是否与某种类型吻合,是选择读与不读的前提,崇敬心理不是选择阅读的必然前提。很想了解这些经典中你们读得最熟的是哪本?只说一本。

蔡丽:《红楼梦》,张爱玲字都还不大会写,就开始模仿写《红楼梦》了,这事剌激了我读它,考研的时候现当代文学专业题目里又遇到《红楼梦》的内容,考完就再去读。

李潇芸:《红楼梦》,喜欢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欣赏作者在书中体现的才情和表现在其中的绝代风华及没落情调。

朱彩梅:《红楼梦》。小时候听说《红楼梦》好看,十二岁就半猜半蒙地啃。后来,上高中、大学,连军训都带在枕边。《红楼梦》初看时是会被复杂的人物、地点、情节牵得迷糊,多读几遍后,熟悉了,就时有会心,连那些枝节横生、旁逸斜出之笔,也是越读越有味。每读几页《红楼梦》,从书里出来,人生仿佛就不一样了。

郭鹏群:《西游记》,语言诙谐幽默,读来是一种享受;孙悟空自由自在不屈不挠的精神,常给人以启迪;对统治阶级的认识,以及人生的感悟,使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谢轶群:《西游记》,初一时就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那套三本的原著。那些年总是随着电视播放而温习它。事实上,这可能是古典小说名著中相对较差的一部,后来我对它也淡漠了。哪本书被读得最多有时并不说明读者和作品本身的什么问题,机缘很重要,如果不是从小长辈爱对我传播、谈论它,如果不是电视总是重播,如果不是很早就买在手边且那是个没有网络的读物贫乏的时代,读得最多的不会是它。

南风吹木:《红楼梦》,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式人文主义的代表作,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水岭,它的“人学”上荟萃了传统文化之箐华,下滋养了王国维、鲁迅、胡适、陈寅恪等众多学术大师。陈寅恪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柳如是别传》是向《红楼梦》的致敬之作。

杨荣昌:《红楼梦》,完整地读了不下五遍,而且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梁竞男:最熟的是《红楼梦》。为什么读它?因为它名气很大,很多作家都说以它为榜样,或以作品被称为具有《红楼梦》的神韵而自豪;学文学而不熟知《红楼梦》,将被人唾笑。但说句实在话,我并不觉得《红楼梦》很好,也没觉得自己读《红楼梦》很受益。它和我对于阅读的理想很有距离。

赵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绝好的哲学小说,可以得到智力上的激荡,属于那种可以使人深刻起来的小说。

陈林:《三国演义》,这本书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启蒙价值,所以比较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也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所以会比较熟悉。

李纪梅:《红楼梦》读过三遍,第一次读在小学五年级,大约11岁。首先因为父亲的藏书有它,其次因为知道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冲着名气去读。当然读得一知半解。将近20岁时又读过两遍。当时青春期,喜欢曹雪芹语言的温润曲折,喜欢里面的诗词,还抄了好多在笔记本上。《红楼梦》以后还会再读的。

韩艳娇:《红楼梦》,我最初读《红楼梦》在初中,那时候读的是青少年读本,缩写得很少,但整个故事我很喜欢。高中,我买了完整的《红楼梦》,爱不释手,它里面写的吃的、穿的、玩的、住的都很有趣又很美。

http://s3/mw690/4c249238ge10106a83c72&690徐睿:《红楼梦》:本书的出场人物虽多,但均个性分明血肉丰满,其中大量的古诗词也耐人

咀嚼。且因为对《红楼梦》的喜爱,也常常会去读红学研究的著作,如《红楼梦新证》和《张看红楼》等,但读完研究著作之后就又想重看原著验证红学家们提出的观点,因而一读再读。

段建玲:《西游记》,从小接触,人物性格和形象吸引着我。

唐诗奇:《红楼梦》,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而且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红楼梦》本身是一部非常丰富的作品,常读常新,每一遍读都非常入迷。

陶仙:百年孤独》,开头一句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之后反复读过,书中的魔幻色彩在阅读过程中带来了快乐!

 

五、在你的阅读经历中,你最熟读的是哪本书?

主持人宋家宏:其实除了这次被排行的经典外,每个人在自己的阅读经历中,也会有其他的作品对我们产生影响,很想了解你最熟读的是哪本书?也只说一本。我自己当然是张爱玲的《传奇》,除了对这本作家心灵的泣血之作产生共鸣外,还有研究的必然要求。

郭鹏群: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床头书,闲暇时就随手翻看。令狐冲的人生经历,以及岳不群、东风不败、左冷禅、任我行等人物形象,给我以多方面的启示。

朱彩梅:还是《红楼梦》。

杨荣昌:说来惭愧,是饱受争议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本书甚至还不具备形成“经典”的条件,但它对我个人的阅读史和精神成长史来说,是其他书都替代不了的。

南风吹木:《圣经》,这是我的常读书。

谢轶群:《北岛诗选》,一度能够全书背诵,包括压卷的那首冗长的《白日梦》。《回答》和《结局或开始》等至今可以倒着背。

梁竞男:应是台湾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李纪梅: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金颖: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陈林:海德格尔的《林中路》

陶仙:沧月的《听雪楼系列》,因为在大学时代迷上了大陆新武侠。

唐诗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韩艳娇:白先勇的《台北人》。

段建玲: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徐睿:张爱玲《传奇》,很多章节都能背诵。作者将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和奇巧精准的文字驾驭能力寓于小说之中,使我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体会。

 

六、你现在正在读的是哪本书?

主持人宋家宏:媒体上说青年们不读书了,我们这些读书人是否还在读书呢?也想了解一下各位正在读的书是什么?也只说一本。

蔡丽:我喜欢一本研究配一本作品的读,研究性的是《现实主义的虚构》,这是王德威早年时候针对鲁迅、茅盾等进行的研究,我最感兴趣的是真实与虚构的张力问题。作品是《洛丽塔》。

李潇芸:放在手边的,四大才女散文(张爱玲、萧红、石评梅、庐隐)。

朱彩梅:最近在看布罗斯基的《文明的孩子》。

梁竞男:现在在看《佛说十善业道经》。佛经的经典性要远远胜于许多许多文学作品,听了获益匪浅,远胜过读许多文学作品。

南风吹木:《史记》。看众多家族、人物的兴衰成败。

郭鹏群:岳南著的《南渡北归》。是描绘民国时期众多大师命运的著作。

谢轶群:不好意思,《福尔摩斯探案集》。

杨荣昌:洪子诚和刘登翰合著的《中国当代新诗史》,我爱读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和人物评传类。

赵凡:《胡适日记全编》。

韩艳娇:高尔泰《寻找家园》。

陈林: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

徐睿:昂贝托·埃科《玫瑰之名》

李纪梅:现在同时读几本书:《新批评文集》、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桑克的诗歌;现在正在重读的是穆旦的诗歌,胡戈·弗里德里希的《现代诗歌的结构》和耿占春的《失去象征的世界》。

段建玲:《穆斯林的葬礼》。

唐诗奇:《罪与罚》。

 

七、你对当前青年的阅读状况有何看法?

主持人宋家宏:今天的阅读状态显然不能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相比了,那时可以说是“疯狂”地读书,两者都是特定时代的必然。在我看来,当前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反映到读书界来,不同阶层青年的阅读也开始固化了,这是令人忧心的事。怎样看待当前的阅读状况,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李潇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阅读风尚,譬如八、九十年代的人喜欢读言情、武侠,当代青年喜欢读穿越、漫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并且尽可能地引导青年多读读文学经典,当然,如果他们还不能够做到,我们也应该相信:时间会让他们做出不同年龄段应有的阅读选择。

谢轶群:当前青年阅读的两个倾向是娱乐性和实用性,这是社会文化土壤造就的,如同唐代青年大多在读诗和传奇也是时代造就的。这个状况你“矫正”、“引导”不了,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阅读风气和文化风尚,时代合力形成的结果很强大;假如我今天20岁上下,我多半也是在读《XX资格证考试宝典》和郭敬明。而且,人类的阅读取向与精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重心不断下移的过程,唐人觉得宋人读词很没品位,宋人觉得明清人读小说很低级,明清人又会觉得现代人读白话文学很庸俗。不必痛心疾首、指责青年——虽然觉得他们好书读得少很可惜。

郭鹏群:当前青年读书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大多数年轻人对鲁迅的小说,http://s16/mw690/4c249238ge10115e6a5af&690

《诗经》《红楼梦》等经典著作大都不喜欢读,没有形成深度阅读与静心欣赏的习惯。他们更喜欢郭敬明等情节性明显的通俗类著作。与此同时,部分优秀年轻人的阅读面又非常广,思想极为敏锐,往往给人以惊喜。这恐怕与家庭教育和家庭熏陶有关。也正因此,随意否定当前年轻人阅读现状的看法并不客观。

梁竞男:我的看法不甚乐观。就在校大学生而言,我觉得,中文专业的学生,离我们所希望的阅读量颇有距离;其他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于阅读人文书籍也不太有兴趣。很有一部分青年,甚至包括大学生,喜欢阅读劣质食品一般的网络小说。

杨荣昌:当前青年的阅读状况堪忧。一方面,发达的社会资讯,使电脑、手机等信息媒介强力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信息渠道空前增多,资讯多于思考;另一方面,青年处于求知欲望强烈但意志力和鉴别力尚不稳固的阶段,难免被芜杂的信息扰乱了心智,容易失去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赵凡:总的来说,阅读进入了一个空前的低潮。阅读此一行为本身成为十分奢侈的事。阅读的功利性变得极强,要么应付考试,要么用垃圾读物来消磨时间。当然在这碎片化的社会,青年中真正的阅读者依然存在,每个时代都有一批可称之为鹤立鸡群的人物。只是与其它国家横向比较起来,寥若星辰。此一时代缺乏普遍性的阅读基础,我指的是“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之类的书。在古代(甚至民国),这可是一个人十几岁以前就必须完成的阅读。

南风吹木:现在青年人阅读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化了,既有读快餐读物的,也有读严肃思考之作的。看看当当网,一些严肃书籍仍有不小的销量,其实中国还是有人在认真读书的,目前应该是正常状态。有人说现在青年人不读书,绝不同意。说这话的人,往往自己不读书,却对青年人责之以大义,显示自己有社会责任感、关心民族前途。何不问问,自己一年买书若干,读书几何?

http://s16/mw690/4c249238ge1011d370d2f&690

韩艳娇:
我周围的同学、朋友,阅读状况有很多类型,一类喜欢买网站或书店的畅销书,比如柴静的《看见》,郭敬明的《小时代》等等。一类喜欢钻在自己专业里埋头苦读,现当代作品有些真的很难读下去,比如张洁《沉重的翅膀》,有些同学就会忍受着读不下去的煎熬,埋头读完。还有一类读的又多又杂,像《荷马史诗》,《百鬼夜行抄》,《书目答问补正》,《万历十五年》等等。作为文学系学生,我周围不乏读书很厉害的青年,又多又精品,博古通今。

http://s6/mw690/4c249238ge10126e35f15&690

陶仙:
当前青年的阅读十分贫瘠。原因有三:随着现代技术的推广,现代年轻人几乎不阅读纸质书籍,他们宁愿看视频,那些声像幻变比埋头在大部头书籍中更轻松;随着时代的加速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年轻人本身要应付很多的关系、工作,很难静下心阅读;业余生活的条件太便利和太丰富,年轻人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所以不爱阅读。

金颖:我身边的大部分朋友读所谓文学名著的并不多,他们更愿意读幽默、动漫、暖伤系列等一些流行的作品。我认为这些对充实一个人的内涵和引发自己的思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充其量就是自己得到阅读的享受了。

段建玲:当前青年的阅读状况,包括自己,并不是很乐观,也许是因为文学大爆炸、网络时代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阅读的自觉性并不高,除非是兴趣所在。所以,提高传统阅读的积极性有待加强。

唐诗奇:读书的人太少了,就连中文系也是如此。不要说读扎扎实实的书,就是读一些关注时事、有深度一些的报刊杂志的人也很少见。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未来压力沉重地压在青年身上,http://s3/mw690/4c249238ge1012c305362&690

让青年变得功利,大多数人会想,读本名著有什么用?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背几个考研单词,或者做几套国考试卷。精神被物质奴役并且异化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占据青年了太多时间,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成为主流。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我自己也常常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挣扎,自己做得也并不大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