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家宏
宋家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3,163
  • 关注人气:1,1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昭通作家群现状思考

(2011-02-09 21:44:15)
标签:

樊忠慰

昭通

作家群

中短篇小说

杂谈

分类: 文学评论

博主按:此为2004年第二次昭通文学现象讨论会上的发言。这次是省委宣传部、省作协、昭通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丹增书记、晏部长、中国作协陈建功、贾平凹、张平等一行七位到场。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昭通作家群现状思考

宋家宏

 

两年前,曾在这里召开过“昭通文学讨论会”,我为那次大会提交了论文《昭通作家群的成长与未来》,在那篇文章中,我主要分析了这个群体形成的一些原因。两年过去了,在各级领导和文学界朋友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这个群体得以健康成长。可以说,这两年来,昭通作家群所得到的关心和支持是前所未有的,是这一群人过去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这两年以来,昭通作家群在创作上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全国的平台上,给自己的创作成绩作准确的定位,明确差距,潜心创作,更上一层楼,推出更多厚重的、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是昭通作家群面临的任务。应该说,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一,

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这里还要对“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作简要的回顾。

昭通作家群,主要指的是现在在昆明和昭通两地的一群昭通籍的中青年文学写作者,这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它不是一个很准确很严密的概括,但它又反映出了人们凭印象、直感感觉到的云南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象:九十年代以来,来自昭通的一群作者文学创作出现了可喜的势头,在云南显得较为突出;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人们在思考这一现象,试图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个群体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中期昭通出现了难以数计的文学青年,出现了数十家民间的文学报刊,昭通的特殊性在于,文学青年“退潮”的现象不特别突出,势头有所减弱,但多年来文学青年始终层出不穷,绵延不绝。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大潮冲击着文学艺术,使很多人难以平静,离开了文学艺术创作领域,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但九十年代初期,昭通的一群写作者没有受到多大冲击,仍然痴迷于自己的创作。

正是经过一二十年不间断的创作积累,这个创作群体取得了在云南较为突出的成绩,构成了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相对整齐的中青年创作群体,从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评论的都有,行当比较全,这也是其它地区不具备的。这一群人中,就我所认识的出版过著作或者在全国知名刊物上发表过一定数量作品的,如果按大至年龄排序,他们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夏天敏、宋家宏、黄玲、傅泽刚、李骞、潘灵、雷平阳、陈衍强、胡性能、杨昭、张仲全、樊忠慰、吕翼、刘平勇、贾微、夏玲、刘广雄等。其中一些人已经调离昭通,生活在昆明,相当一些还生活在昭通,尤其可贵的是,在昭通本土又成长起了一批年轻的作者。

这几年以来,昭通作家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省作协实行“聘任制作家”签约的过程中,汇聚了一批昭通籍作家,签约的方式是信任、重视,更是压力,它极大地推动了这些作家的创作热情,也为这些作家提供了展示自己实力的平台,这一制度实行以来,为昭通作家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自2002年召开昭通文学现象讨论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时间,昭通作家群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中短篇小说50余篇,出版中短篇小说集5部,长篇小说5部,散文、传记文学8部,诗歌数百首,散文数十篇,发表文学评论文章17篇,出版文学评论集一部。在这期间,夏天敏获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宋家宏获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理论批评一等奖,樊忠慰获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二等奖,雷平阳获《诗刊》第二届华文诗人奖,。

各级领导和同行们这两年多以来对昭通作家群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可以看出,昭通作家群的创作与过去相比也取得了更为突出的成绩。这是令人欣慰的事,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成绩放回全国的背景上去衡量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实现文学梦想还很遥远,这个群体还没有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群体,云南文学界期待着这个群体出现更多的有厚度有冲击力的作品,这个群体在目前取得的成绩面前,必须更上一层楼。怎样才能推动这个创作群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里我想就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作一点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我的一些想法。

夏天敏长期以来,坚持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关注他所熟悉的农村和市民底层生活,他不是写脱离了土地的在城里的农民(民工),也不是写在进城路上的农民,也没写过去岁月的农民,他写的是当下的、高原上、土地上的农民。这些年来,愿意走进农民生活现场的作家已经屈指可数,夏天敏是其中的一个。他的优势在于他对这一层面生活的熟悉是云南许多作家所不具备的,他与这个层面的生活有着血肉联系,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一群人有悲悯之情,对他们的处境和伤痛感同身受,对他们的故事和细节了然于心。在艺术上,他更多地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薰染,对贾平凹这一类作家的作品较为推崇,同时也承接着五四以来为人生而艺术的传统。。他的中短篇小说已经基本成熟,特别是近两年来已经在中短篇小说方面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创作实力。夏天敏也是一个有志于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当他写过长篇之后,他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可能会更为精粹,以他的生活积累来说,他能写出厚重的长篇。但是,目前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探索还没有开始,而一部长篇小说的完成,不仅是结构艺术的问题,更多地还需要宏阔的视野,思想对生活的穿透,多种艺术营养的补充。这些又是夏天敏目前急需的,他的探索之路还很相对狭窄,阅读与接受的面都不够宽广。

潘灵与夏天敏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对小说的探索,潘灵是开放的,他从写诗开始起步,进而进入小说创作,并且已经进行过多种小说形态的探索,这为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经验。他的中篇小说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在长篇小说方面,他也已经有过创作经验,他是云南中青年作家中能较为轻松地建构长篇小说的几位作家之一。编辑的身份使他对当前小说审美观念的变化了然于心,对读者市场相当重视,这使他的中短篇小说在省外的刊物上倍受亲睐。他的创作总是游走于都市与乡村之间,他精神的故土在乡村,又在都市里生活了许多年,却没有完全融入都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被生活“悬置”了。这种悬置状态使他对当下的乡村与都市生活都不能真正地熟知,这极大地限制了他的创作。他最需要的是沉下来,有时间,静心地去熟知,去完成。

胡性能是云南少有的几位对小说叙述艺术技巧有深入思考并且付诸实践的作家之一。他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艺术技巧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他创作的作品不多,最近出版的《在温暖中入眠》已经收入了他主要的作品,也不能指望他这样的作家在某个时候出现“喷涌”的状态,他对叙述技巧的沉醉必然地使他的创作很慢。他还没有开始长篇小说创作的探索。我始终认为,小说的使命在于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并将其以撼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当胡性能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索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必然地要回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洞察上来,回到对小说内涵的追求上来。那时他的小说将会显示出更多的厚度,更大的冲击力。

刘广雄在这个群体中最年轻,而又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他是个非常勤奋的作家,只要需要,他可以有很快的写作速度,才华是无可质疑的。他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开始,他也最早认识了文学与市场经济的深刻关系,他非常重视读者市场,清楚自己的作品要怎样写才能走到读者中去。他是昭通作家群中最早在影视领域里取得影响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他也已经在多方面进行过探索,他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推出三部长篇小说,这一事实证明了他建构长篇小说的能力。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他对人生与社会理解的深入,相信刘广雄会推出更有厚度更的力度的作品。

上面我说的是四位有代表性的小说家,而昭通作家群的起步是从诗歌开始的,昭通有广泛的诗歌创作基础,成长起了非常优秀的诗人。有很多中老年人喜爱并能写出很好的古体诗,这是在其他地区是少见的,而年轻人中热爱新诗的人特别多,诗人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我这里只简略介绍两位年轻的诗人。

樊忠慰在云南诗坛以至中国诗坛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在九十年代诗歌大潮远去,渐趋平静的时候横空出世。“嚎叫吧!诗歌/不幸的生命因破碎更美/你看夜空那颗黯淡的星/会不会是黑豹的眼睛/在我的手中成为黄金”。这首名为《黑豹》的诗,凝聚了他的身世,他对生命、对诗歌、对文学的理解,可以说,这是他的诗歌宣言。有人把樊忠慰称为“诗坛的凡·高”,著名诗人于坚说:“因为有了樊忠慰,在云南,我不再寂寞。”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基金会将创作二等奖授予了樊忠慰,评委们在评语中写道“‘每一粒沙,都是喝死的水’,仅此一句,樊忠慰就可以获奖。”而这样精粹而又让人震惊、过目不忘的诗句在樊忠慰的诗中比比皆是。

樊忠慰不属于任何一种潮流,不同审美趣味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他诗作的喜爱,而任何时代的人都可以读他的诗。樊忠慰的诗与唐诗宋词有深刻的联系,而唐诗宋词已经被当前的一些年轻诗人淡忘了。他诗歌的灵魂来自中国古代诗词,我们在一些古代的苦吟诗人那里可以发现许多与樊忠慰的相似性,但他不去吟风弄月的炼字炼意,却去深深体会生命中的许多个瞬间。他对文字有极为准确的理解与把握,但他并不仅仅沉迷于文字,也没有刻意求新的技巧,他让一切故作的技巧都远离了诗,他把一切造作的语言都拒之门外。他以自己的方式走进了诗歌的本质,行云流水的诗句中跳出你惊叹的意象组合,展示其深邃的诗意,这些诗意来自诗人生命的体验。他不是用文字来写诗,而是用灵魂来写诗。他的诗不是模仿之作,他的诗也是不可模仿的。他是诗歌领域中炼丹的人,他的诗是血液和灵魂凝结的晶体,是生命之骨炼成的丹。随着时间的推移,樊忠慰会越来越显示出他存在的价值。

他身处偏僻的小县城却把自己的诗歌不断地发表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网络上在流传他的诗,学生们也在笔记本上抄他的诗。他对至今仍然生活在昭通各地的年轻作者是一个启示:仅仅依靠自己的创作实力同样可以从偏僻之地走向全国。

雷平阳在诗歌领域里已有相当成就,在第四代诗歌群体中,他在全国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写作上他也作过多方面的探索。他的散文已经写得很纯熟,成就和影响仅次于他的诗。近年来又开始进入小说创作,作品出手不凡,显示了他的才华。写诗的经历使他在散文和小说的语言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有很多人喜欢雷平阳的作品是从喜欢他的文学语言开始的,除诗歌而外,他的叙事语言也充满了智慧和灵动的才华,这是一个文学作者最重要也是最难以获得的境界。有很多人写了一辈子,文学语言还是淡而无味,那就注定不会有什么前程。他对昭通这片土地和他所生活过的乡村怀有深厚的感情,绝大多数作品取材于此,在这一点上其他几位在昆明的昭通籍作家都不能和他相比。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无法在这里对其他昭通籍的作家作更多的分析。这个群体客观上已分属两地,在昭通和昆明两地的作家,总的来说又各有特色和需求。

昭通是昭通作家群的基地,是大本营,昭通作家群不断生长的后续力量只能产生在这里。昭通作家群能走多远,能走多久,更多地取决于昭通本地能否成长起什么样的作者。就我所了解的昭通作者队伍的情况来说,昭通本地既有年轻作者不断出现的可喜现象,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比如说,由于夏天敏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所处的特殊位置,他对昭通本土的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有有利的一面,就是,昭通有可能出现一个以现实主义、底层生活描写为特征的作家群体;也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这里的作者创作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近来媒体的宣传已经在导向这一趋势。媒体把书写贫穷、写苦难、现实主义和底层生活归结为昭通作家群的基本特征。然而,这是相当片面的。昭通作家群是一个开放的群体,其中的作家各有不同的特征和写作方式与对象,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有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从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倡导创作的多样化,极先锋和极传统的写作都曾在一张报纸上一本刊物上出现。倡导写自己的生活现场,写自己富于个性的人生理解,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写作方式。这几年来,我们不大见得到其他写作方式的作者在昭通出现,参加昭通的文学活动,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待分析。我以为昭通作者队伍的组织,应以更开阔的视野推动不同写作方式年轻作者的出现和成长,形成多样化局面,在相互的差异和认同中才能丰富自己的创作。在起步阶段过早地单一化,是不利于个人创作发展的。

相比之下,身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面临的却是离开原生地带来的困惑,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在创作上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向。一方面,他们与昭通这片故土的精神联系永远也不会割断,他们与昆明这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上的距离,不能完全地融入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不是他们的家,一个人真正的家是伴随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家永远在他生长的故土。这一群人进入昆明时都已经成年了,也就失去了在昆明这个城市里拥有精神上的家的感觉。同时,这些年来,城市变化太快,不是他们拒绝了昆明这个城市,而是变化太快的城市拒绝了他们。另一方面,他们离生长的故土时间越久,对这片土地当下的生活就会越来越陌生,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当他在写作时又不能忘怀这片土地时。这就是所谓的被“悬置”的状态。因为这几位作家都还很年轻,创作为以当下生活、现场生活为主,还没到以回忆往事为主的时期,若到那时,写作的客体与主体精神也就统一了。目前,他们必然地要在一定程度上经历客体与主体的分离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渐渐与所生活的城市产生更大的交融,他们的创作与“昭通籍”这一指称渐行渐远,也就是说从作品中看不出多少关系,与故土渐行渐远,直到回首往事的年龄;另一些人由于“常回家看看”,而保持了与故土更长久的精神联系,在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寻求统一。

将分属两地的昭通籍作家综合起来看,这个群体只能说整体水平较好,相当一批作者处于蓄势待发状态,“待发”所需要的力,各有不同。有的需要对特定生活更深入的熟悉、理解和感悟,有的需要艺术经验的扩展、多方面的吸收,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的需要对当前读者审美趣味变化的了解,对读者市场的了解,有的需要对新的艺术形式创作经验的积累,等等。这需要对不同的作者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解决。

整体水平较好的另一方面,是彼此的距离拉开得并不遥远,将个体从这个群体中分离出来,放到云南的背景上去衡量,与他们并肩而立的作家并不是个别人,放回全国的背景上衡量,那就更是难以数计。还没有出现在这个群体中属于旗帜性的、背影式的人物,而这是一个群体所必须的,若这样的作家出现一两个,他就会拉动这个群体的创作水平,就会造成更大的影响。从文体上看,这个群体目前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还没有出现,在现代,有无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是一个可以衡量一个群体、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创作水平的标准。

作为一个出版者,我还注意到,在这个群体中没有适合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它需要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鲜明而敏感的政治态度,宏阔的视野,对现实及时而富有深度的透视,对历史的穿透力。这样的作家是昭通作家群需要的,也是云南作家迫切需要的。

 

三,

根据上述分析,我就如何推动昭通作家群创作更上一层楼提出几点建议。

(一),以“驻校作家”的名义,分批选送一些作家到高校去,边听课,边写作。这是第一个层次,适合已有相当实力的作家,在寻求突破和飞跃,需要时间和更强大的艺术背景,更宏阔的视野,需要强有力的指导。正像高校的“访问学者”一样,是带着已经经过一定论证的课题而去,到那里只是修改、深化。要寻找最合适的指导教师,并且该校有能推动创作的课可听,有这样的教授和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在导师和学校的选择上,要选择即是教授,还是有创作经验的作家,或者是在当前文学批评中有全国影响的批评家。

(二),以“见习编辑”的名义,选送一些作家到有影响的出版社和文艺刊物编辑部去。这是第二个层次,目前正在创作长篇小说的可以送到出版社,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可送到刊物去。这主要是开拓视野,了解出版社和刊物选稿、用稿的要求,了解编辑对别的作家提出修改意见,对自己的创作也是胡有价值的。在刊物编辑部和出版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读者市场的需要,这对如何走文学之道也是极有意义的。同时自然地就与编辑们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在有经验的编辑的指导下,也会写出好作品。

(三),以挂职体验生活的方式,送一些作者到他需要熟悉的生活中去。这些年我们国家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任何一个地方离开一段时间后都会有陌生的感觉,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深入进去根本不可能了解。每个作者他需要了解的生活面也是不同的。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体验生活,必须沉进去。

(四),昭通作家群的基地在昭通,形成不间断的作者梯队有重要意义,对一时难以“走出去”的年轻作者,需要为他们提供“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两个月里,从昆明及省外请两三位作家、编辑,专家、学者,办讲座,开小型座谈会,谈稿、改稿,交流信息,活动小型化而长期化,可以减少经费、精力的压力,对培养年轻作者很有好处,同时对丰富当前昭通本土作家思想观念,形成多样化的队伍也很有意义。

以上建议都面临经费和作家时间安排等问题,需要统筹解决。

                               ——节选发表于《云南日报》2004年12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