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昭通师专
(2011-04-26 17:36:20)
标签:
昭通师专《荒原》作家群文化 |
分类: 生存与行走 |
问:你是什么时候到昭通师专的?
答:1982年3 月。
问:之前在哪里?为什么会到昭通师专?
答:1982年春,我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被省教育厅分配到了昭通师专。我们七七级是1978年春季入学的,所以也是春季毕业。那时,毕业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搞分配的人掌管着你的命运,让你到那里你就必须到那里,螺丝钉一颗。我是昭通人,在省上也没什么关系,无法“走后门”,分回昭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那时也有腐败行为,叫“走后门”。我的一个同学就留在昆明了。
问:分回昭通,心情不好吧?
答:最开始当然不好。昭通师专的人也没想到分回这么一个人来,几年之后都还有人传了种种谣言。但是,过了些日子心理也就平静了,同样认真地工作、读书。那时是李力主政昭通师专,先是校长,后来是书记。他很重视人才,有办学理想,办事果断,有眼光有魄力。学校搞得红红火火,令周边的几家师专都很羡慕。我也在到师专的第三年担任了中文科的副主任,那时才28岁,感到很受学校领导的重视,也就没有想到要离开这里。中国文人有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而且,我们在昭通师专营造了一种文学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团队。与地区文联的关系很好,经常有一些活动,这个团队是后来所说的“昭通作家群”的骨干力量。办了报刊,组织了文学社团,学生的有“野草”,这是我担任中文六班班主任时创立的,社会上的是“荒原”,编辑出版了诗集《荒原》和报纸。一批朋友都有文学的梦想,在最艰难的时期也在搞创作、谈文学。在文学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些很艰难的日子也就过得很充实。我学术经历中很重要的有几篇文章是在昭通师专完成的,比如张爱玲的两篇、林海音的,还有穆旦的等,对云南文学的评论也是在昭通师专开始的。
问:什么时候想离开昭通师专的?为什么要离开呢?
答:不愉快的事情就不说了吧?玉溪师院的三位领导,都是老同志了,亲自到昭通师专来协调我调动的事,让我深为感动,于是坚决地要求调到玉溪师专了。那时已经是1994年,我已经在昭通师专12年。这是我生命中最富有激情的年华,也是我奠定自己学术基础的重要时期。调到玉溪,也有一个似乎离昆明近些,离实现文学的梦想也就近些的想法。在一个太偏僻的地方,从事文学研究是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的。
问:到玉溪后还与昭通有联系吗?
答:当然有联系,始终关注着昭通的朋友们的创作。相互间见到在外面发表了作品,都会打电话祝贺,也会说说看法。在玉溪感到最谈得来的文学朋友还是在昭通,他们到昆明也会绕到玉溪去看我,去谈文学。后来,其他几位朋友也逐渐地调离昭通了,但是,我们的梦想是从昭通起步的,根在昭通,恐怕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昭通。
问:在玉溪几年?有些什么成果?
答:在玉溪6年,都是在学校,也就是玉溪师专,后来升格为师院了。主要还是教书,几位老领导也很重视,到玉溪的第二年评了副教授,走之前出版了《走进荒凉》这本书,发行得很好,对我是个很大的安慰。只要潜心做一件事,总会有收获的。尽管地处偏远,但因为在《文艺报》上发的一篇谈文学批评的文章,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访谈”栏目竟然把我从玉溪找到中央台去做了一个节目,非常出乎意料。这时我对云南文学的关注更为广泛和深入了一些。
问:什么时候调到昆明的,在哪个单位?
答:2000年底调到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说他们那里缺一个文艺理论方面的编辑。在出版社5年,编辑了一些书,所编的书也有获了奖的。但对我来说,最合适的生活还是教书,读书,写文章。所以,2005年又调到了云南大学人文学院。这些年一直在关注云南的文学创作,也写一些外省作家作品的评论。到云大的这几年由于忙于备新课,几乎每年都有新课压到自己的头上来,文章写得少了一些。但是,也没有中断过评论与研究。对云南文学的认识也逐渐地完整起来了,形成了“两个传统三次浪潮四代作家”的云南文学整体观。对昭通作家群的作品也还在尽可能地读一些,当然没有过去读得多了。要说成果,这些年也就是写了几十篇文章,圈内人都知道。
问:你工作调动很多,为什么?
答:工作调动,有的时候是主动的,有的时候也并非所愿。人生是一场旅游,为什么不尽可能地多走几个地方呢?风景的美与不美,要在比较中才知道,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再美的风景也会索然无味的。http://s16/middle/4c2492384a1cf22b2c40f&690
在昭通师专,这里很冷。
http://s11/middle/4c24923807694b6d8443a&690
http://s16/middle/4c2492384a1cf254d38bf&690
人很年轻
http://s12/middle/4c2492384a1cf26b8ae5b&690
在昭通烟厂当评委
http://s16/middle/4c2492384a1cf2776a28f&690
昭通师专的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