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
现代社会的民间文学
一,网络文学界定
什么是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种类,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看法,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在我看来,网络文学就是:以键盘(或手写板一类)输入为写作方式,自由地表达写作者思想感情,基本上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时代的大众文学。这里说的当然只针对网络原创文学,不包括那些从纸质文学转移到网络上的作品。同时,网络原创文学也会从网络上走下来,以纸质的方式传播,这仅只是网络文学中的一小部份,是那些较为成熟,在网络上已经得到许多人认可的作品。
在传统的农耕时代,纸质的书面文学受到印刷、传播方面极大的限制,大众创作的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是那一时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工业化社会以后,纸质文学蓬勃发展,口传文学渐趋弱势,作家创作的文学成为基本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则是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大众创作的文学。
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最本质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而在于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可以说,自由地写作,自由地传播是网络文学最本质的特征。
文学创作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个性。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网络为文学提供了最自由的写作与传播空间,也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民间文学现代版
网络文学的自由性让我想起了千百年来浩若烟海的口传民间文学,想起了那些在民间传唱的民歌与故事,还有那些经过了千百年流传无数人加工的史诗。
网络文学是现代社会的“民间文学”,或者说,网络文学是民间文学的现代版。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来看它们的共同性。
自由写作。传统社会的民间文学也是最自由的文学,拥有无数的作者与听众,也不需要求得任何人的许可就可“发表”,心想唱歌你就唱,只要有人听,甚至没有人听你也可以唱。在自由的传唱和任意的“改写”中,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谁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学的作者,只要你想写,写了就可以用帖子把它帖上去发表,不需要领导的关怀,编辑的帮助,朋友的支持。可长可短,可以表达即兴感情,也可发表经过较长久构思的作品。点击率高,作者当然高兴,没有点击率也不是很痛苦的事,就像唱了山歌表达了自己的即兴感情,若无人喝采顶多有一点的遗憾。
传统的民间文学在创作时虽然有一些固定的程式,但总体上来说是随心所欲漫不经心的,传统社会的每一片天地都有自己的故事大王、民间歌手、行吟诗人,他们对自然存在的民间文学作了提升,但仍然保持了自由创作的本质特征。经过难以数计的创作与淘汰,才能积淀下一个民族的口传优秀之作,经过有心人的收集整理,它们也会以纸质的方式保存和流传,这些优秀之作只是无数沙砾中的黄金。
大量的网络文学处于原创阶段时也是那么随心所欲漫不经心,但其中总会产生一些网上的“民间歌手”,“故事家”,“行吟诗人”,他们想把网络文学做得更好,想有所提升,于是出现了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等人。纸质刊物和出版社的编辑们担任了对网络文学这一民间文学现代版的“收集整理”的任务。
传播方式。网络文学用现代网络传媒取代了传统的以声音为媒质的口耳相传,口头文学成了网络文学,键盘、鼠标、网络与显示屏成为文学的传播工具,点击和链接成为基本的传播方式。这当然也给文学的表达方式带来新的特色,这是有待网络文学研究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它和口头民间文学、纸质作家文学都有所不同。
写作者与阅读人。传统民间文学几乎是全民性的,而网络文学目前只是网民的文学。由于互联网兴起的时间还不长,普及率还不高,当前就中国而言,网络文学还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文学。创作者主要是一些出身于理工类学校的青年,他们得网络风气之先,又对文学有所爱好,于是成了网络文学创作的主力军。阅读网络文学的也主要是网民中的青年。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会越来越多,阅读者也会越来越多。
功能。传统的民间文学和现代的网络文学在文学的基本功能方面也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出于生命的本能冲动,是对情绪情感的真实坦露,带有更多的“游戏”特色,从本源上说“载道”、“经济”、“成名成家”等功能都很淡。乡民们要讲一个故事要唱一首山歌,并没有很明确的要宣教什么的目的,也没有想到一定要向听者收取钱财的意思。网民们把自己创作的作品贴到网上,大多也不是为了宣教的目的,在网上现在也还没有获取稿费的适当办法,他们也是为了渲泻本能的冲动,是情绪情感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传统的民间文学还是现代的网络文学,绝大多数都是对感情尤其是爱情的描写。
而当它们被收集整理出版,以纸质的方式传播后,收取稿费是必然的要求,无论是口头民间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如此。
匿名。两者都是由匿名作者创作的,即使有名也是艺名、昵称。这一特征与它们的功能特征相吻合。
三,网络文学前景
否认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甚至根本否认它的“文学”性质,是对网络文学认识的短视行为,必然被新兴的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事实所嘲笑;想用传统的纸质文学的审美标准去要求和“规范”网络文学的发展也是错误的,是对网络文学自身特征认识不够产生的错误;然而,认为网络文学将对传统的纸质文学造成根本性的冲击,甚至取代传统纸质文学也只是网民们一厢情愿的愿望。
传统的口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的文学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在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初期完成巨型丛书“三套集成”的抢救性编辑工作,成为民间口头文学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几年之后,网络兴起,网络文学开始出现,它及时地填补了口头民间文学基本消失后大众参与创作的文学空间,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传统的纸质文学是少数人烹制给民众享用的大餐,传统的口头民间文学和现代社会的民间文学也就是网络文学,是大众自己制作的餐点。它们都无法取代由作家们创作的纸质的文学作品,民间文学(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与作家的纸质文学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谁也取代不了谁。
不要希望网络文学中在短时期内出现伟大的文学家,出现文学的巨著;也不要认为没有巨著和巨人的出现就不是重要的文学。口传文学中的《荷马史诗》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无数口传者对它进行了经典化处理才得以成为经典、巨著。那样的作品网络文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不会出现,这是是由于网络文学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自由性”,然而,成也“自由”,败也“自由”,网络文学的芜杂化,轻浅化,也正是来自于它的“自由”。文学是最不能由作者自己来判断价值的,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网络文学却把判断作品价值的标准自由地交给了作者自己。出版社和报刊的编辑,以及批评家们是文学大餐的美食家,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发表出来的作品向着高水平的方向迈进,并且依照当前的审美标准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当然也有他们看走了眼品错了味的时候,但总的来说缺少了他们的把关,很难保证作品的艺术水平。在“自由”与“控制”这一矛盾组合中,他们起的是“控制”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似乎是文学创作“自由”的对立面,然而没有他们的参与,文学这套大餐就会成为大排档中的糊涂粥。
原生态的口头民间文学也是芜杂的、轻浅的,它的艺术价值提升靠的是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它的变异性,也就是说在传承中被不断地修改;同时,还有一些民间的“歌王”、“故事大王”等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经过长期的积淀,成为优秀的作品。目前的网络文学缺乏有效的价值提升途径和方式,虽然也有来自网民阅读后的直感式批评,但对网络文学的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小。因为一般读者的批评也是极为“自由”的,同样是芜杂的、轻浅的,虽然其中也有一些真知灼见。
同时,由于网络文学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他的认识还不准确,对他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还没有把握,文学道中人往往用作家的纸质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它,发现它的种种缺憾。在他们的观念中,似乎网络文学与他们的创作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要“忘掉网络,就有文学”了。人们还希望在纸质文学领域里已经成为名家的作家投身网络文学,近年来也有一部分作家走进了网站,然而,他们也没有能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起到多大变化。其中的原因即是对网络文学的认识不清。目前的网络文学批评还没有发展起来,更没有出现网络文学批评家,因而一些网络文学的基本规律还没有得到认真的分析与研究。现在,网络文学已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进入了对它自身规律进行研究、对它的代表性作品从网络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时候了。
比如网络文学在表达方式上,与传统的纸质文学有很大不同,它要求语言清新、幽默,句子要短,段落要短,作品也要短。满屏的文字是不适合在网上阅读的,屏上要有空间,思维是短促而跳跃的,才适合于网上的阅读。一些纸质文学作品转移到网上去,阅读效果并不好,正是由于它们的表达方式不是网络的。
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也注定了网络文学难以产生(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至少现在还没有产生)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大师和名著。这也和口头民间文学有共同性。
网民们不必把自己的文学想象得太了不起,新兴的有强大的生命力,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最杰出的。网民们和过去的乡民们有共同性,想唱歌,想听故事说故事,只不过网民们比乡们拥有了现代的网络。并且用大量的抒情短章(类似于纸质文学的散文)的文体取代了口头文学的民歌,因为网络上不需要“歌”的声与韵。
现代人,到网上“唱民歌”去吧,到网上听故事说故事去吧,把你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把你最想说的话说出来,别管它有没有人喝采,这才是网络文学最好的发展方式。网络文学——现代社会的民间文学!
——原载《中华文学选刊》2002年3期